简析中国古代玉璧发展与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中国古代玉璧发展与演变

简析中国古代玉璧发展与演变   [摘要]本文结合考古发现与研究及古代文献资料,简要论析了中国古代玉璧如何从尊尚的祭器、高贵的祀器、神秘的冥器与信物而逐步庶民化为配饰玩物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关键词]玉璧;祭器;葬玉;配饰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60-03   玉璧,是一种扁平状中有穿孔的圆形玉器。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尔雅·释器》解释玉璧:“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玉璧在中国古代作为瑞信之物曾广为流行。《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由此而知,玉璧作为礼“天”的祭器,使得它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玉器长河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出土实物来看,玉璧的孔径与器体之间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并不一定像《尔雅·释器》所载一定要“肉倍于好”。因此,我们现在一般习惯于把宽边小圆孔的片状圆形玉器统称其为“玉璧”,而把窄边大孔的玉器称其为“环”,至于“瑗”这种名称则较少使用,“环”和“瑗”都属于璧类玉器,是属于特殊类型的玉璧。   玉璧的用途大致上有下列几种:一是作为祭器,祭天、祭神、祭山川河海等等。二是礼器,用作礼天以及身份的象征,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三是作为葬玉,古人认为玉可以防腐和避邪,《周礼》曾记述:“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四是作为一种信物,用以传达某一种特殊的信息,《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用玉璧来表达相见之礼,在各国交往之间,也往往以玉璧作为瑞信之物而成为一种凭信。五是作为佩饰,尤其是在唐代以后,玉器失去了汉以前的神秘色彩而庶民化之后,以玉璧为佩饰更是大为流行。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璧   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玉璧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等时期,此时的玉璧多是素面无纹,器形简单。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璧(见图1~3),这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璧都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制作工艺粗糙,玉璧的造型不规范,中心部位厚于外缘,使得玉璧的外缘呈刃状,也许此时的先民还将玉璧用作切割的工具亦未可知。而且此时已经出现了双联壁和三联形璧。另外由图2可以看出,玉璧的边缘有两个细小的穿孔,明显是用以佩戴。再如良渚文化玉璧这件玉璧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直径达24.3厘米、内径4.9厘米、璧厚1.2厘米。该玉璧切割规矩整齐,璧身光素无纹,玉质温润,是典型的“好倍于肉”。如此大尺寸的玉璧显然不适合佩戴,应当是祭祀或是随葬的器物。   新石器时期的玉璧无论是红山文化还是良渚文化,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玉材方面,都是就地取材,如红山文化玉器基本都是辽宁所产的岫岩玉,而良渚文化玉器基本都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类材质;二是制作工艺方面,基本都是素面无纹饰,制作工艺粗糙,切割痕迹明显,多数器物造型不规范。较红山文化稍晚些的良渚文化玉璧,其制作工艺有明显进步,“在极少数玉璧的璧面上,还有用极为浅细的阴线刻出的鸟纹或其他的图文符号。”①   二、商周时期的玉璧   商周时期,玉璧数量较少,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玉器新的造型品种大量增加,而玉材原料有限所致,还有可能正如《周礼》所载,玉璧的使用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僭越等等。   商到西周早期的玉璧,如河南博物院藏商代玉璧一般也都是光素无纹,但其制作工艺较之新石器时期有了较大进步,开片相对较薄且均匀,其造型也呈规范的圆形,玉璧的表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两面对钻的穿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期那种粗犷的特征。玉的颜色以青绿色为多,“玉材一般为南阳玉,同圭、戈、钺等玉器用料较接近,极难见到岫岩玉和新疆玉制的商代玉璧。”②商代还有一种“有领玉璧”,如在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该器物“黄褐色,内圆略扁,可能为管钻后进一步打磨而成,孔壁呈弧面,领较低。整体素面,打磨平整光滑。”③在这种玉璧璧面上常能见到多道凸起的或者阴刻的同心圆弦纹,玉璧孔边都留有一周环状凸棱,形似衣领,故名。   西周晚期,玉璧璧面上出现了以阴刻线刻划的卷体龙纹、凤鸟纹、云纹、虎纹等。1993年,山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龙纹玉环(璧)就是一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见图7),此件作品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褐色,形制较大,两面纹饰相同,均饰有两条蟠卷的龙纹,龙首近环(璧)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向内盘转渐窄,形成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眼角线勾曲,有利爪。双龙之间的空间有卷云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