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明月群浆糊讲座:程朱关于“汉人不是中国人”观点考.doc

二分明月群浆糊讲座:程朱关于“汉人不是中国人”观点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浆糊讲座:程朱关于“汉人不是中国人”观点考 今晚我要给大家交流的是我个人的一个发现,程朱关于“汉人不是中国人”观点考。 由于本人并非正规学人出身,所收集的史料也极为有限,我的个人发现仅仅基于现有书面史料而成立,如果大家有更广泛的史料佐证或反证我的发现,本人非常愿意改进或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在发现这个观点之后,尽可能检索了一下既有的研究成果,初步结论是这个发现为个人原创,尚无既有或同类的看法。所以九色鹿群友提出的先贴文章要求,本人目前无法满足。 先谈谈发现的缘起。 因为本人尚未整理成文,史料需要现截图或复制,中间过程略为拖沓,请大家体谅。 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礻詹.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在实录的这段记载中,朱元璋详细地解释了为何要复衣冠如唐制,目的是按照衣冠为文化外在表现的经义,恢复中国的衣冠。 唐制衣冠是不是就是“中国衣冠”的标准样式呢? 朱子的这两句,很直接了当地说,宋帝的服饰就是胡服胡冠。身为天子,尚不明“中国衣冠”之礼,还谈什么华夷之辨? 又曰:后世礼服固未能猝复先王之旧,且得华夷稍有辨别,犹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而今衣服未得复古,且要辨得华夷。今上领衫与靴皆胡服,本朝因唐,唐因隋,隋因周,周因元魏。 唐初年服袖甚窄,全是胡服;中年渐宽,末年又宽,但看人家画古贤可见。唐初头上裹四脚软巾,至鱼朝恩以桐木为冠,如山形,安於髻上,方裹巾,后人渐学他。 ——多提供几则朱子语类中关于宋制衣冠的看法史料给大家。 一般在说元祐党争之时,是指苏门与程党对于赵宋社会管理制度上的政见分析,双方积怨很深。 这件事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百官方有庆礼,是指祀明堂之礼,移送哲宗父亲神宗神位入太庙这件事。 为此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查找宋之前朝关于太庙之礼的记载。 前引史料中,程子以孔子之言为据,认为明堂之礼为庆礼,不能歌哭同日。所以他拒绝苏门及百官前去吊温公,尽管这是必须要去吊的。 再来看苏门对此冲突的态度。 苏门在明堂礼后前往吊温公被拒,二苏提到了叔孙通,即依叔孙通之制汉礼,明堂之礼与吊温公之礼并非是歌哭之冲突。 我们在读传统文化史时都知道,叔孙通留给后世最大的成果是制汉礼。 那么叔孙通之汉礼与之前的周礼又有何不同呢?我们继续回到《朱子语类》那里。 朱子说,叔孙通的汉仪(朱子在此没使用“礼”字,改为“仪”,参三礼之名,仪低于礼)不是周礼所延续,是秦人之意。 他两次都提到叔孙通时拿汉仪与三代去比较。 汉儒说礼制,有不合者,皆推之以为商礼,此便是没理会处。 朱子说,汉儒说礼制有不合处便推为商礼。朱子认为没理会处。这个“没理会处”有歧义。 一个意思是,汉儒所制的汉仪不合周礼之处是合了商礼,汉儒此说有点信口开河;一个意思是,商礼本就不如周礼先进,汉儒就算是引来商礼也不行。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这是汉书中的记载。班超特地说明,即便是“尊君抑臣,也是依古以来”。 朱子在这里嘴一歪,彻底否认了汉礼是从周礼经秦礼延续而来的动态过程,将周礼与秦礼断然两分。 许顺之说,人谓礼记是汉儒说,恐不然。汉儒最纯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莫如三策,何尝有礼记中说话来!如乐记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仲舒如何说得到这里!想必是古来流传得此个文字如此。 朱子在谈宋帝衣冠时,正是基于程子的这个看法,结论说虽宋帝亦不过胡服耳,何辨华夷? 故后世黄宗羲言,华夏道统有两绝,一绝于暴秦,一绝于宋亡。也是程子此言的回响。 如果我们接受程子、朱子乃至后世黄宗羲的观点,那我们就面临一个尴尬:说好的五千年不绝的传承,这一千年怎么办?此乃是更后世古今经文之争的定时炸弹了。 秦非中国,在春秋三经中早有言说。 历史的进程是,秦灭诸夏六国,又亡于楚人之后。而楚是公开宣称,吾乃蛮夷也。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