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音色教学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声乐音色教学探微

民族声乐音色教学探微   摘 要: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经过几十年老一辈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的民族音色特点,尤其是专业音乐院校,在探索之路上走在了前列。在综合性或者一般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对于民族声乐,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专业院校,紧紧抓住音色的“民族性”来展开教学。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利一般性高校声乐的教学。   关键词:民族音色;美声;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3-02   《乐记》之《乐本》篇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段话讲的是,人在哀、乐、喜、怒、敬、爱六种感情下,所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①说明声音的形成于当时人的心情有关。不同的感情表达,正是依赖于声音音色的不同来实现的。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仔细研究如何教会学生用声音的音色来体现歌曲韵味和表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两种音色   之所以要探讨音色的民族性,主要是由于现在中国存在两大歌唱方法及其两种音色特点,即民族音色、美声。怎样在这两种唱法中把握音色的民族性就成为教师和学生直接面对的问题。对于中国歌曲,如《茉莉花》,是用传统音色唱,美声音色唱,还是糅合着两种唱法,唱出一种新的音色?   (一)传统音色   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地貌、人情风俗各不相同。宽广的地域性决定了中国音乐形式的丰富性,音乐形式的丰富性又决定了中国歌唱音色的多源性。   多种类的音乐,在声音上有没有共同点呢?回答是肯定的。就风格而言,南方的音乐风格委婉、细腻,所以其音色较为柔和、甜美。北方音乐粗犷、宽厚,其音色厚实、壮美。但是,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传统上都是以单一音色为主。   在戏剧艺术中,老生、老旦、花脸等角色多用真声演唱,小旦、小生则多用假声演唱。真声主要采用全声带振动发声,其音色的特点是粗犷、??放、雄劲、浑厚,具有“肉色”的特点。假声主要采用声带边缘振动发声方法,其音色特征是尖、细、高亢,民间称为称“小嗓”或“尖声唱法”,相对真声而言,缺少“肉色”。   传统唱法在共鸣上,以口腔、头腔共鸣为特点,这与中国语言紧密相关。汉字的咬字位置多在唇、舌、齿、牙、喉。关于字的论述,已有很多相关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因为咬字部位的靠前,离胸腔较远,导致了中国歌唱音色具有了明亮、靠前的特点。形成了以头腔共鸣为主的真声或假声,或者真、假相接型声型,一种单一声型特征的音色。这就是部分声乐工作者认为“直、白、真、假”就是民族声乐音色特征的原因。   (二)美声的音色   美声在演唱过程中,要求声音音色的连贯、统一,不能真假声交替出现。 以帕瓦罗蒂的声音音色为例,他的音色具有高亢、明亮、立体式“音柱”感。能够在几十人的大乐队伴奏下,把声音送剧场的每一个角落,尤其在高音区,音色辉煌灿烂,雄厚有力。就是由于他使用了不同于中国的声音音色的混合声音色。   二、理论与实践   在中国,无论是传统的声乐理论,还是实践都一直没有停止对民族性音色的相关探讨。   (一)音色可变   清代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之《源流》篇说:曲之变…乃风气自然之变,不可勉强者也。如必字字句句皆求于古人,一则莫可考究,二者难于传授。况古人之声已不可追,自吾做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调之处?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调也。故风气之递变相仍无害,但不可依样葫芦,尽失声音之本,并失后来改调者之意,则流荡不知所穷矣。故可变者腔板也,不可变者口法与宫调也。②这段话是说,歌曲的演变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可勉强。歌曲的唱法(即板腔)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在追求新声音上不可依葫芦画瓢,盲目模仿而失去声音的根本。   (二)实践   事实上,上世纪50、60年代,王品素教授在教才旦卓玛时,就在进行相关的实践。王品素发现才旦演唱时真声较多,气息浅,唱高音时喉头紧,不通畅。王教授研究后发现这是才旦卓玛在演唱时运用了一种叫“缜固”的演唱方法。这种方法是要使用喉,如果采用美声唱法中关于“喉”的运用,就会使才旦丧失了藏族的风格。这种情况下王品素教授坚持了“声音服从风格”的原则,保留了“缜固”这种特殊风格的个性。但在不是风格特色的关键之处和一般的延长音,为了使嗓音更流畅、圆润、宽广、动听,则减少了一些喉头的力量,并加强气息的支持作用和喉头的稳定。③   这是一种以传统音色为主,少量借鉴美声的发声方法。这种方法既改善了歌唱者的发声状态,又不影响声韵效果。才旦卓玛所演唱的《在北京的金山上》,至今仍是全国人民心目中最经典的藏族民歌之一,这不能不说与才旦卓玛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