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的双人舞
最后的双人舞 谢尔盖·叶赛宁伊莎多拉·邓肯 谢尔盖·叶赛宁,俄罗斯诗人,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大自然、田园、 乡愁、离别···是其作品的母题。叶赛宁的爱情引人注目,尤其是与邓肯的异国情恋。1925年,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自缢身亡,年仅30岁. 伊莎多拉·邓肯,美国艺术家,现代舞的先驱。20世纪初,她从大自然和古希腊艺术中汲取灵感,大胆地对传统的舞蹈进行了改革,主张“心灵的自由应表现在身体的解放中”。著有《邓肯自传》。她还致力于儿童艺术教育,1921年赴苏联办学。1927年,邓肯在巴黎一场交通事故中离开人世。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伊莎朵拉·邓肯(1978-1927)是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她出生时,父母已经离婚了,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这样的单亲家庭,小时候的她生活贫寒,经常搬家。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 她的舞蹈志趣。邓肯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表现出对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她不屑于为生活而去跳低级的商业化舞蹈。21岁时她被迫去英国谋生,在不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 酷似树木摇曳或海浪翻腾。她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 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因此,她在伦敦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她像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的形象,在整个欧洲受到人们的欢迎。 ”:“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 1921年10月,邓肯出席戏剧家雅库罗夫的聚会,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参加,舞蹈家的降临使空气一下子火爆了。这时一个淡灰色装束的小伙子风风火火说我闯了进来,差点把客人撞到:邓肯在哪儿?邓肯在哪儿?“这个冒失鬼是谁?”邓肯偷偷的问翻译,翻译道:“叶赛宁——”之后,叶赛宁为她朗诵了诗,即使她一句也听不懂,但她知道这是音乐,真正的音乐。从此,两人天天见面,邓肯演出,诗人总是要趴在前排位子的中央,如痴如醉——舞者一有闲时便听诗人朗诵诗。这时,叶赛宁27岁,邓肯42岁。 这对著名的夫妇在海外共呆了10个月,次年4月归国,两人琴瑟和鸣,蜜月如饯,但美景不长,问题来了。叶赛宁是纯粹的“乡村歌手”。非常不习惯工业化的欧洲文明,他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变得焦躁、紧张,他感到沮丧、不自由······在出身、年龄、性格、文化背景所谓差异,尤其语言不通,彼此交流受阻。加上诗人自己是极端自我的人,脾气暴躁,刚愎自用。努力过,宽容过,但失败了。最终两人分开。诗人是他自己最大的敌人和障碍,这是叶赛宁的悲剧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悲剧。比如日本的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 随着诗人的陨落,这场传奇而动荡的双人舞谢幕了,远在欧洲的邓肯惊悉噩耗,常常魂不守舍精神恍惚,终至1927年9月15日那场灾难,她是旋转而死的,这对一个在舞台上旋转了一生的人来说是颇具意义的。送葬那天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响起了巴赫的咏叹调。她不止一次的说过她最爱这首曲子,愿死后还能听到。 谢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