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育朝圣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乡村教育朝圣者

一位乡村教育朝圣者   “老师,你是父亲,让我有了聆听窗外声音的耳朵;老师,你是太阳,悬挂在我的心里……”这是教师节表彰会上,一位智障孩子献给戚荣的一首小诗,简单质朴的语言让已“知天命”的他潸然泪下。   戚荣,一身朴素的衣裳,一张平静中凸显睿智的笑脸。30年内,先后担任4所小学校长。他用点点滴滴的平凡诠释着一位师者的本色,用最朴素的方式虔诚守望着乡村孩子美丽的梦。   为学校,他匍匐而行   1989年春天,戚荣被调到张掖市小满乡河南闸小学任校长,那一年,他27岁。   学校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校园是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四面是庄稼,围墙是用土垒起的埂。学校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两三个老师轮换坐一套“摇头晃脑”的椅子,四五个娃书包挂在脖子上围坐着一张桌子,上厕所也在庄稼地。   那天晚上,戚荣失眠了。   他瞅准了自家修房子的木头。“妈,娃们没桌子写字……我想,把咱家的木头……给娃做课桌。”戚荣说得支支吾吾,都说儿子的心思母亲最懂,“没桌子娃咋上课,捐!”母亲说。   一个假期后,20套新桌椅搬进了教室,戚荣还拿出一个月工资,购置了10把椅子。   “戚校长是外村人,都帮咱办学校,咱还有啥舍不得……”看到戚荣的所作所为,村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纷纷把自家培育的槐、柏等苗木捐给了学校。“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戚荣这样告诉自己。在他极力倡议下,经村民多次讨论,决定重建校舍。当然建校的任务落到了戚荣肩上。为了节省钱,他和老师们搬运土块、砖块,亲自拉着架子车,把老校园的树一车一车地运到新校园,一棵一棵栽上。新学校建成了,村民高兴地说:“我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   后来,戚荣在石桥小学任校长期间,他向村上要了5亩荒地做学农基地。村支书一边办手续一边笑着打趣道:“一群书生能种出庄稼,蚂蚁都能滚到泰山去。”面对质疑,戚荣只是笑了笑,带着老师和同学们开始不断地平地、翻地。   秋天戚荣把一瓶自己榨出来的菜籽油送到村支书手中,村支书看着他被磨破的双手感慨:“这样办教育,村上支持你!以后学校缺啥,给我说。”   为学问,他废寝忘食   戚荣不是“生而知之者”,甚至连“学而知之者”都不是,他说自己既笨又蠢。   有一次,老支书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戚荣写几条标语,他把人民的“民”中间的一短横写成了一撇。粗识字的老支书说:“小伙子,人民的‘民’字写得不对吧?”并找来一本字典,亲自把这个“民”字查给他看,并语重心长地说:“农民的孩子识个字可不容易啊!”   这个“一字师”,让戚荣羞愧难当。之后,在他办公桌上多了一块“记事牌”,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不懂的词语,都一一把它写到记事牌上,然后查字典、问同事。他从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一些钱,买来书,制定了读书计划:每月3本杂志、每季读完1到2本理论书籍。就这样,从高中学到中师,再到专科,30多年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他从未停止过自我修行。   “不会教学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戚荣说,当了校长就更应该扎根在讲台上。为了备好一节课,放学后戚荣把自己关在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反复推敲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教案写了一遍又一遍,一夜竟用掉了6根蜡烛。“薄薄的一册书,有时怎么也读不懂。”于是,他决定抄书,为了弄懂、吃透书里的内容,他边抄边读,在笔记本上标上各色的注解、记号。   高尔基说:人世间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腐烂,一种是燃烧,戚荣便是这样一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前行的路。30多年中,戚荣带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任校长20多年间,不仅事无巨细、事必亲躬,还常年任教主课。   戚荣喜欢在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在教学中,用形象的教具引导学生“稀释”抽象概念,“浓缩”具体事例,让孩子们找到书本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一进入戚荣的课堂,就像着了迷。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戚荣辅导的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多次获奖,他撰写的《心有千千结》等多篇教育随笔、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所在的学校也常成为全镇的示范校、窗口单位,戚荣也连续两届通过竞聘被任命为校长。2012年,50岁的他参加全镇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   为孩子,他心无旁骛   康宁教学点,只有1至4年级的学生,并且90%都是留守儿童。一天,一个老人手里拉着一个孩子找到了戚荣。   “这不是智障的孩子丽丽吗?大婶,娃为什么不上学?”戚荣问。“娃到古浪小学上学,要跑几公里的路,让娃在这里再上一年吧!”老奶奶惴惴不安地搓着衣角。按常理,丽丽该上初一了。“行,学校帮着照顾,您放心吧。”戚荣没推辞。   因为丽丽上学,戚荣没少遭老师埋怨,说他自找麻烦的比比皆是。“服从安排。”戚荣回答,“在学校,最起码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流。如果在家里呢?”老师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戚校长的“关系户”,谁也甭想劝动他。下课后,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