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救救孩子“情绪沟通”(上)
救救孩子“情绪沟通”(上)
许多家长都会这样说:从孩子一出生就很重视与其沟通,并且自己觉得做的不错。而当发生问题时,却还是很头疼。其中有位四岁女孩的妈妈说的很具有代表性:“我不是那种不讲理的妈妈,可是不管我费多少口舌,我家宝贝依然是那样,时间长了,我就疲了。”
在这里,我首先要充分肯定年轻父母们确实已经提高了认识,有意识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 而且想摒弃以前老旧的亲子沟通方式,希望能够将不良沟通带来的苦果结束在自己这一代。但是家长首先要明白两点:第一、问题绝不是出现在我们这个美好愿望上,也不是话说得越多才越叫“沟通”;第二、问题的根结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我看到过学习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因为心仪的企业面试没有通过,就要从那幢写字楼顶跳下;看到过老师眼里的栋梁之材、学生会主席、各种奖项的得主,因为恋爱挫折而轻生自杀;更有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一切。
所以说,良好的情绪沟通,这种我们不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的“教育”,这堂从小学到大学的课表里找不到的课程,才是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并且受用一生的东西。
下面,我将用具体的实例来解读如何与孩子积极有效地进行情绪沟通,并会附上我对语句的心理解读,这些注解是交谈的本来面目和心理意义,不论这句话用什么语气表达出来的,愤怒还是和蔼,它的意义都不会改变,家长朋友们会形象地看到我们与孩子说话时出现的沟通问题,接下来我们再讨论如何有针对性地去沟通。
生活案例
(当家长与孩子为一些事产生了冲突或者孩子对现实不认可)
家长:我跟你说了不行就是不行!/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要干嘛?
――强硬作风或单纯责怪。
孩子:(开始掉眼泪)――被训斥后感到难过。
家长:你还哭是吧?/哭起来没完了?――不认可孩子的负性情绪。
孩子:(越哭越厉害)――听到家长指责加剧了情绪反应。
家长:(不耐烦了)不许哭!闭嘴!――粗暴地制止孩子情绪表达。
孩子:(大哭不止)――情绪洪峰,根本无法控制。
家长:(真的急了???你哭吧!我不管你了!/自己反省去!――当你有负性情绪时,我不会管你的,那是你的事。
双方烦躁地度过一段时间……
孩子哭声渐渐平息……
家长:这会儿没事了?说你你还不听!――恢复正常是你应当做的,我提醒过你,是你不听。
孩子:(无可奈何地抽泣)
家长:你说说你自己那样对吗?――回到事件,重新否定孩子的想法,大有你不认错我还会训斥你的架势。
孩子:不对。――为了尽早结束冲突,只好这样回答。
家长:以后还这样吗?/再这样怎么办?――强化负性沟通方式,以惩罚来恐吓,更有甚者让孩子自己设计惩罚手段。
孩子:不这样了,再这样就……――无助地附和,被迫做出承诺来结束谈话。
事件总结:
这个场景我们很熟悉,它可能发生在了客厅里、写字桌前、放学路上、私家车中……曾经有个妈妈惊讶地对我说:“这简直就是我们家的录音机!几乎一个字都不差!我也不想,可是从小我爸我妈也是这么说我的呀,我还能怎么办呢!”
家长朋友们不可能个个修过心理学,也不可能都专门学过教育,他们只是在用从自己父母那传承来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又怎么可能“让苦果结束在自己这一代”呢?这样的沟通让孩子“无助的小手”伸向何方?
这时我更会想到一些小学中学孩子的家长朋友抱怨:“这孩子是越大越不听话!小时候很好很乖的!”这明显是把问题归咎于孩子身上,其实,这恰恰是家长用几年或十几年不良模式浸泡着自己的孩子,才让他们不再愿意也不再敢把心里话对爸妈说,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情绪只会遭到堵、斥、罚,所以,当他们“翅膀越变越硬”的时候,心就跑到小伙伴、好朋友、网络社交、电脑游戏、异性朋友等那些既接受他们情绪,也不会带来责罚的地方去了。
有的家长同时产生了疑问,难道为了让孩子有个“好情绪”,家长就得处处顺着他吗?那还了得?很多事情是万万做不得的,让孩子做了主,岂不要天下大乱了?
其实,这个想法的症结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家长犯了“非黑即白”的毛病,假如确定遇到做不得的事,或者事实不可更改,是否可以既不向孩子妥协,又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呢?当然可以的,以下是我经常向家长朋友建议的做法:
同案例的场景再现
家长:(十分坚定地)这件事一定不可以!/事情已经这样了!
――明确态度,摆清事实不可更改。
孩子:(开始掉眼泪)――受阻当然是难过的。
家长:(诚恳地)我知道你很难过/生气/委屈,是吗?――认可孩子的情绪。
孩子:嗯!――听到家长理解他,不悦感受稍减轻。
家长:(更加诚恳地)你想哭可以哭一会儿。――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家长:(轻柔的动作)来,妈妈抱着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