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著改编“忠实性”原则再思考.docVIP

关于名著改编“忠实性”原则再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名著改编“忠实性”原则再思考

关于名著改编“忠实性”原则再思考   【摘要】 在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艺术的多种模式和原则中,“忠实性”原则是较为重要而普遍的,而在如何理解、运用“忠实性”原则上,国内通行的规则与英美影视界颇有差异,前者重“形”,后者重“神”,本文以《神探夏洛克》与新版《红楼梦》作对比,探讨两者的得失。   【关键词】 名著;改编;忠实性原则;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名著并非天然是影视艺术的脚本,但影视艺术的最佳脚本往往来自文学名著,因而,那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学名著常常被反复搬上银屏,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影视艺术都已超过10次,而《红楼梦》和福尔摩斯探案故事被改编的次数则更多。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重新阐释,而同一名著被反复改编,则意味着名著本身存在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但如何在多重可能性中寻找最佳方式,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国内主流的办法是“忠实”于原作,而英美影视界则不以恪守外在形式上的忠实为圭臬,两者对于“忠实性”原则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而到底该如何理解和应用“忠实性”原则,要从不同的改编实践及其相应的艺术成就的对比中去寻找答案。   一   名著改编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忠实模式”,要求改编后的艺术形式“不伤害”原著,夏衍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一种艺术样式改写成为另一种艺术样式,所以就必须要在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之下,通过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还不得不加以扩大、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和诉诸视觉、听觉的形式。”[1]96增加动作、形象是为了更加突出原著的思想和风格,“忠实”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戏仿(parody)模式。简言之,戏仿就是滑稽模仿,表演者以有意的拙劣模仿制造喜剧效果。在戏剧表演、文学创作中,“戏仿”存在的历史很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它作过专门讨论,但主要是将它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仿作为具有后现代色彩的电影叙事方式不胫而走,在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颇受欢迎,但也颇受质疑:“可惜的是,在近两年这一批‘戏仿’电影中,我们看到它们多是作为纯粹的文化消费对象出现。作品中多有社会现实阴暗的反映而鲜有社会道德的批判,多有娱乐的无限放大而鲜有人文价值的显现。从艺术价值来看,大多数戏仿电影本身并无太多艺术创新与进步价值可言。”[2]当然,言人人殊,有学者认为:“越是已经深入人心的东西,越是值得戏仿”,戏仿是“是后现代语境下对权威的消解,对既成模式的突破,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表达,以及自我意识的张扬,是一种全新的话语。”[3]三是大话模式,作为一种名著改编方式,“大话”使用最多的叙事手段恐怕就是“戏仿”,但又不限于“戏仿”,它会发展原有的情节或横生枝节,让新的情节在原有的背景中衍生,从而调侃、消解、颠覆原著背后的道德秩序和文化秩序。   在以上三种改编模式中,“忠实性原则”占绝对的主流地位。实际上,建国以来,“忠实论”一直是主流,它的原则是“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在银屏上体现为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市井风貌、民俗风情或生存景观,而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是从人物的服饰、语言、表情、行为中得以强化,这样的改编追求的是“复现”和“强化”,因此,以往的名著改编被称为“搬”上银屏(“搬”字用得颇为贴切),在“搬”的过程中,增加或填补动作、形象,是为了“强化”政治性。从改编实践来看,建国后至文革前的改编主要集中在红色经典上,如《白毛女》(1950)、《吕梁英雄传》(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黎明的河边》(1958)、《青春之歌》(1959)、《红旗谱》(1960)、《林海雪原》(1960)、《暴风骤雨》(1961)、《红色娘子军》(1962)、《红日》(1963)、《烈火中永生》(1965)等等,改编者对于“忠实性”的追求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实用性色彩,主要突出、强化“革命性”,如,《白毛女》强化喜儿的反抗,《青春之歌》增加林道静的革命实践,《红旗谱》彰显朱老忠的斗争性,《红色娘子军》删除吴琼华与洪常青的爱情关系,如此等等,都是在“忠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强化、凸显人物的革命行为和革命觉悟。与此同时,少量古典名著的改编也是朝着阶级性和斗争性的路子走的,如取材于《水浒传》的京剧艺术片《野猪林》(1962),取材于《红楼梦》的京剧艺术片《尤三姐》(1963),都将个人品质阶级化,斗争合理化。这样的改编外在面貌上忠实了原作,内在精神上简化了原作,将原作含混、多元、复杂的人生、人性、社会、文化多重视角简化为政治视角,这种政治性、实用性诉求在相当程度上抽空、甚至歪曲了原作的内涵,形成了大背景真实、细节虚假、主题固定、内涵单一的叙事模式,在细节、主题和内涵都偏离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