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飘荡在心中诗情画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飘荡在心中诗情画意

江南飘荡在心中诗情画意   采访张永祎先生,是我数十年采访生涯中最轻松最惬意的数次之一。虽是初识,犹如老友。感受相仿,见解相似。采访变成了交流,访问变成了对话,情趣盎然,诗情画意。   外表英俊的张永祎先生可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近年有600多万字问世。面对这样一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指说话前和说话后的神态)的儒雅之士,笔者当然心生崇敬之情,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采访他的。可访谈之中,情况忽然变了,我们的交流多次碰触出文学的火花———这,全赖江南文化这个永恒的主题。   江南文化情结   话题从海峡两岸第一刊《东方潮》说起。张永祎正一期一期地为这本两岸文化搭桥的精美杂志开设了《江南名镇》专栏。   笔者大致浏览了一下,从标题到内容,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浓浓的江南情结。如《锦溪: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宁静的同里》、《西塘:梦里水乡》、《木渎:穿越时空的古镇》等等,一篇文章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叫你看了不忍释卷。不管你到没到过这些江南古镇,当你阅读之后,总会有一种遗憾。这遗憾就是,你没去过的是遗憾怎么会没去过这么美的地方?你去过的是遗憾作者笔下所写的优美之处当时我怎么就没发现呢?笔者当然也有类似的遗憾。   随便举个例子,如苏州的木渎古镇,笔者几十年前也曾去过,当仓促浏览之下,自然未能尽兴。像镇名“木渎”的由来;灵岩山馆娃宫的故事;曾经接待过乾隆皇帝的虹饮山房;原国民党“总统”严家淦诞生之地严家花园;被称作“榜眼府第”的冯桂芬故居。在作者优美的笔触下一一铺陈,娓娓道来,就像一位充满激情的导游,把你从纸上领到这江南古镇神游了一番。特别是作者那“一刹那的感觉”,最是你体味、咂摸的动人之处!   笔者读张先生的江南名镇系列,感触最深的是,他文中优美的文笔、透析着作者观察至真至细的笔触、深厚的文史知识,以及扎实的驾驭文字的功底。如《朱家角:风情万种透一角》,只看这标题就美极了。这“一角”就能叫你窥透到上海朱家角的风情万种之美。你若要身临其境,那还不知道要怎么美了。再瞧瞧作者的小标题???“水在这里更具有缠绵之致”、“名人留着传说”、“明清建筑冻结了时间”,分明是在“引诱”你探寻古镇的奥秘、阅读深藏其中的故事么。   实际上,诚如张先生所言,每期《东方潮》上的江南古镇系列,每篇都有六七千字,这在读图时代文字已经是不短的了。写江南古镇,也算是张永祎重新认识江南文化的过程。重新回顾、梳理江南美景美人美事,并聚焦在人物身上。不管他是名人大家,还是柔弱女子,抑或草芥之民,他们的柔情似水万古流淌,他们的不畏强权不向命运低头依然震天撼地。   张永祎其人   张永祎是江苏北部滨海人,他来到这个世界时,出身书香门第、文学造诣颇高、身为当地宣传部长的父亲,为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永祎”。“祎”乃美好之意,“永祎”则为永远美好之意。这个名唐僧用过,唐僧的俗家名字即叫陈祎。三国蜀汉名臣、蜀汉“四相”之一费祎用过。看来,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和寄托还是颇高的。   1959年出生的张永祎,少时生活的县城东坎镇是个数百年的古镇,虽无江南古镇那么悠久、曲折,倒也青石板铺地,也有桥有水,可谓江北的小江南。更主要的是他所出生的这个家庭是个书香门第,从小就饱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润,因此国学功底扎实,古典诗词运用自如,这从他的各类文章中即可看出。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张永祎往往为了说明某种境界,即常常引经据典,对于唐诗宋词更是张口即来。   张永祎从小就喜欢写作,这当然是受父亲的影响。在学习成绩上他的语文总是“一马当先”,老师常拿他的作文当范文。1978年,张永祎如愿以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如他自己所讲,那是进一步领略到了文学牵心动魄的种种胜境。后来在屡退屡投、屡投屡退中,一叠摞得高高的退稿信给了自己一双“慧眼”,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当然其后又是一番天地了。一次张永祎意外地收到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的通知,同意他的论文留用。那天张永祎感到看天天是格外的蓝,看水水也是格外的清。其后《天津社会科学》刊登了他《论意境美学特征》,再后来他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讲,那更是“一路发”了。   张永祎有个习惯,每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到自家阳台,抬眼遥望满天星斗,在那漫天群星映照之下,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人们都说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张永祎却说:“创作既是一种自我体验的分娩,更是一种更好感情的传递。”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唐诗宋词以及历朝各代的优美散文,强化和放大了他胸中的绮丽柔软的情愫,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他多少次梦中的江南。久居南京,自然为他游历考察江南文化有了太多的帮助。张永祎说,江南文化不仅仅是优美,还是有品位的。这个品位落实到古镇上来,启发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思考。江南文化大气磅礡,起点之高,开启了他的东方文化的美感,以及深具全球化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