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江硪歌曲调多样性与研究价值.docVIP

浅谈汉江硪歌曲调多样性与研究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汉江硪歌曲调多样性与研究价值

浅谈汉江硪歌曲调多样性与研究价值   汉江硪歌的分布区域及历史渊源   汉江,又称汉水,古代也称沔水,是长江北岸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北的米仓山,干流自西向东,东南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西部和中部,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口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市龟山脚下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甘、陕、川、渝、鄂、豫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降水丰富,水量充盈。其上游流经汉中盆地,中游丹江口以下进入丘陵和平原,下游进入江汉平原,水流湍急,曲流发达,汛期洪水常和长江洪峰相遇,历史上洪水灾害严重,也是长江支流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了“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   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沙洋,上承钟祥,下接潜江,江汉干流长约50公里。河道蜿蜒曲折,上宽下窄,沿岸又属沙基土堤质量,干堤与子堤交错,堤在城中,是汉江水患的频发地区。沙洋县南临荆州,北枕汉江,内河湖泊众多,湖北省第四大湖泊—长湖就在境南。   汉江大堤易溃难堵,溃口频繁。历代史籍多记载水患或堤防,却疏于河工硪歌记录。如唐代郢州(今钟祥)剌史许诨《汉水伤稼》的诗中云:“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地动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霜空”。说的是汉江下流钟祥、沙洋等地的水患灾情。汉江硪歌现可查略早的记载,据《钟祥县志》录:自南宋时淳熙十二年乙已(1185年)郢州太守孙庭坚,筑堤卸汉水,后任张孝增续之“自是先后筑堤长百里,河工百万,硪歌震天”。乾隆《荆门志》卷12录《筑沙洋临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纪略》载“合邻县民工数万,硪号此起彼伏……”另据沙洋史志办提供的资料描述:清宣统二年,汉江大堤沙洋李公段连续溃口,成万灾民流离失所,死伤人数不计其数,虽清政府耗资百万,却屡修屡溃,知府彭觉仙在督修时竟吓得跳水身亡。而与沙洋隔江相望的钟祥《水利志》记载:从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至今,仅汉江沿岸钟祥、沙洋段发生的水患就多达107起。水患给汉江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汉江硪歌盛行于江汉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由汉江的水患与堤防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堤防夯实基础的号令为音乐,以土筑堤,以木下桩,在民间曾有“不喊号子不修堤”的民谣。汉江硪歌的远源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的远古,禹曾治水于秦岭山脉汉江发源之地。沙洋马良尚有禹王坡,武汉龟山脚下亦有禹功矶等地名遗存。   汉江硪歌以汉江流域为分布区域,其核心区域集中在汉江中下游的钟祥、沙洋、潜江一带,广泛流传于长江与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以及汉江下游的汉川和武汉市周边地区。荆门、沙洋、潜江、天门、仙桃等地县志,都在民间音乐的章节中将硪歌作为民歌的分类收录和概述。   汉江硪歌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尚无法确考,但流变形态却依稀可见。南宋以后由硪号“吭唷吭唷”的简单形态,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戏曲的音乐成份,使简单的劳动号令逐渐演变成为有节奏又有旋律的劳动号子和歌曲。至明末清初,又受宋词和元曲的影响,演唱词曲又有很大的改进。南宋至明末时期是汉江硪歌的发展期。自清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末,由于汉江中下游洪水肆虐,江堤屡溃屡筑,尤其是解放后新中国高度重视堤防水利建设,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定胜天”“女人能顶半边天”的年代,岁修、秋修、冬修成为政府和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农事,这一时期更是成为汉江硪歌发展的典盛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引领下,堤防夯实基础引入了机械化作业,繁重的打硪劳动逐渐退居为小型小利工程和小型围堰以及房屋基础夯实工地,打硪的劳动骤然减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水利机械化的普及,硪工劳动日渐稀少,老一辈硪歌能手相继过世,硪歌曲谱唱词渐渐失传,汉江硪歌已处于消亡期,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汉江硪歌的曲调与唱词的多样性   汉江硪歌源于劳动,又在劳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从早期的简约的劳动号子,逐步演变成衬词、衬句加民歌的集体演唱形式,一唱众和用来协调动作和提高劳动工效。沙洋是汉江水患的重灾区,硪歌相对发达,在吸收了楚地民歌、民谣、戏曲之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汉江硪歌的代表性(春秋战国时期,沙洋处楚国的核心地带,辖地纪山紧依楚国郢都纪南城,是楚国时期遗存的最大王室陵园的所在地,仅有封土冢多达270处,楚王陵亦在其中,1996年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汉江硪歌浸润了楚文化的养份,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传承)。   汉江硪歌曲调的分类   1、打抬硪歌。它是用农家旧时在禾场上压谷子脱粒用的石磙绑上四根木杠,由8人或12人抬打的石磙硪,分慢硪、中硪、快硪、急硪四种硪歌曲调。   快硪曲调:(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