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尼梯田 山与水子嗣
哈尼梯田 山与水子嗣
从山上俯览,脚下的哀牢山尽藏在云雾中,风来时,随风而动的白云如同棉花糖上被拉起的糖丝,直到飘出很远才消失在山间。也许是雨水耗尽了水汽,云雾在朝阳下很快散尽,露出起伏延绵的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无不闪烁着波光,充斥满视野的每一个角落。偶尔能看到田间微小的人影,那是在此延续族群两千多年的哈尼族人。
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综观中国南方梯田分布广泛,壮丽的梯田景致和悠久的梯田文明也并非云南独有,可为何唯独红河州的哈尼梯田如此受到世界的青睐?为何一层层种满水稻的耕地会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为了一探究竟,我走进红河州,走进哈尼人的生活。
富饶的哀牢山――
千挑百选的家园
自从来到哈尼族自治州,我们听遍了古朴的哈尼歌谣。哈尼文化没有文字,所有的哈尼族记忆只寄托在口口相传的诗歌中,而这古朴的诗歌为我诠释了哈尼人为什么要来到这群山之间定居。
两千多年前,当春秋五霸正在中原逐鹿时,南方大山中的哈尼人先祖也正努力搜寻着能够生存的家园。受到天灾和战争的驱赶,哈尼先人不得不抛弃最初的家园,多次迁徙寻求安定的场所。可是平坝的沃土早已被他族占领,留给他们的似乎只有葱郁的大山,而最后正是在这绵绵的哀牢山上、滚滚的红河水旁,哈尼人决意开挖梯田。
挖梯田――
经年累月的努力
以前哈尼人主要在平坝上种田,对于修建梯田他们只能从头摸索。虽然哀牢山山势并非陡峭,但是依山建田,还是得有严格的规矩和程序。
开挖梯田对于哈尼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情,经常需要几个家庭联合甚至是全村协力共同完成。梯田必须从山上向下修筑,这既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也能为工作的人们减少无谓的辛劳。新修梯田有时是在旧田边扩建,有时则是一些人脱离寨子,再找山头重新建立村庄、开荒梯田。荒地很难直接开成水田,哈尼人一般都会在平整土地后借着烧荒的肥土先种几年旱地作物,养熟土壤。这段时间里,哈尼人也将水渠水沟挖好,上引山泉,中连家宅,下灌田地。日后水田需要的围垅也在这时搭建。人们从山上凿下岩石,一块块堆到旱田边缘,注入泥浆,等过了种旱田的几年,田垄自然也会变得平整、结实、滴水不漏。
建立一个村庄、新挖梯田往往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的梯田规模是多年来一步步成型的,像老虎嘴这样多个山头的梯田连成一片,也是经过无数代人积累的努力才出现的。
水循环――
从河谷到山巅
新雨初停,走在一个个坝子之间,蓝色的天和白色的云在无数片水田里摇晃,涓涓不尽的细流抚摸过从高到低每一层梯田的泥土。水是梯田的灵魂,哈尼人只开发出大山的1/4用作农耕,其余山林用来维持水的平衡。
虽然山体土质的含水量很高,不过梯田需要用流水灌溉,这些流水的源头就是占据75%土地面积的森林。我们沿着小溪上溯,越往高处,溪流越细,最终变得只闻水响,不见水踪。在山顶上,我们没有看到期望中的大湖水库,仅有多片沼泽池塘,向导介绍说,漫山遍布的小溪就源自这里。
水顺着山势向哀牢山下流去,哀牢山降雨量充沛,却没有发生过山洪和泥石流,这要归功于漫山遍野的植物,尤其是水冬瓜。在哈尼族里,有这样一句谚语:“冬瓜木不盖屋”。
冬瓜木的根系发达并生有根瘤,这些发达的根系和根瘤锁住了哀牢山的泥土和水分。其实不仅根茎,水冬瓜的枝叶也在帮助哈尼人管理水源。每逢下雨,雨滴要流过十几层水冬瓜叶子才能落地,在落地前还会被低矮灌木和青草再次阻挡。这种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被减缓了雨水落地的速度,让土壤有一个逐步接触雨滴的过程,不至于造成水土流失或是山洪等灾害。哀牢山雾天颇多,饱含水分子的湿气顺着山坡上爬,遇到植物就附着在叶片上,积攒成露水。成千上万叶片上的水珠滴落,又被下面的土壤吸收,因此即使不下雨,哀牢山也不缺水。
哈尼人爱山护水,大自然也回报了哈尼族。2010年中国南方遭遇特大干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红河州也属于重灾区,然而当地人告诉我,他们的梯田经受住了考验,多层次的保水系统吸尽了每一滴能够收集到的水珠,全力供给哈尼百姓和梯田的需求。“有一部分梯田受到了影响。但是,有很多梯田,特别是我们栽了水冬瓜树的这一部分梯田,几乎没多大影响,还依然是波光粼粼,溪水潺潺。”
饮水和灌溉――
只借一瓢山水
溪流从半山往下越聚越宽,有时汇集出一潭小湖或湿地,成为纯净天然的小水库。哈尼人把水库或小溪的水引到自己村庄上面的一个水房,全村全寨的生活用水就从这里分散到各家。哈尼人对水的分配有着传统而固定的规则,村民会集体协商,计算各家在修筑水渠时付出的劳力和各家梯田面积的大小给不同家庭划分不同水量,让有限的水源达到最高的效率。几千年来哈尼人都用分水木刻或分水石刻来分流,这种装置将不同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