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渚岭 瑶家情歌最美地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萌渚岭 瑶家情歌最美地方

萌渚岭 瑶家情歌最美地方   位于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萌渚岭,是一条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20~50公里,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从地图上看,萌渚岭的北段主要蜿蜒在湖南江华县境内,南段则绵延至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等地,是由湘入桂的必经之道。   除了主峰山马塘顶之外,萌渚岭中还有著名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桂东第一峰”马鞍山。这片茂密的森林,不仅峰高谷深,隐藏着旖旎的高山风光,而且十分适合徒步穿越。尤其是马鞍山(当地称为“天堂顶”),无论在哪个季节穿行于此,都能在山岭上遇到云雾缭绕中的朝霞晚霞、长虹云海。   对于外人来说,萌渚岭是“徒步天堂”;但对于生活在岭中的瑶民来讲,这里却是祖先赐予的生存天堂。经常在萌渚岭一带进行穿越活动的驴友都知道:萌渚岭的深山老林中,几乎每一条“山冲”都有瑶民居住,他们着瑶服、讲瑶话、司瑶仪、行瑶礼、唱瑶歌、跳瑶舞,至今仍过着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徒步天堂千家峒的传奇   萌渚岭一带聚居着大量的瑶人并非出于偶然。早在隋唐时期,在湘粤桂三省的交界处,就形成了最大的瑶族居住区,最有名的就是位于今天湖南江永县境内的瑶族部落遗址千家峒。   关于江永县的千家峒,历来传说颇多。据瑶族人的重要文献史料《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千家峒是天下瑶族的发祥地,四周被都庞岭与萌渚岭环抱,仅有一个岩洞(即如今已被废置的穿岩)维系着与外界的沟通。千家峒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怪石峥嵘,瀑布高悬;峒内田土宽广,土质肥沃,有一条大河贯穿而过。相传,曾经有12姓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最后渐渐发展到一千多户人家,于是更名为“千家峒”。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戏剧性。时间进入宋、元之际,这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终于被官府发现了。于是,朝廷派出官差入峒征收粮饷。正是因为官差的到来,才引发了后来那场旷日持久的瑶民大迁徙。   历史如是描写:由于千家峒瑶民的热情款待,有一个无名官差乐不思蜀,久留不归,但官府却误认为官差是被抗税的瑶民杀害了???便派出重兵进行围剿……这场战争留下的血腥结局是: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千家峒,瑶民伤亡数千人,首领自知不敌,吩咐各部落从一个通往道县的山洞里逃走。临行前,首领先是将一只牛角锯为12截,让每姓瑶族各保存一截;又将祖先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全体瑶族人立下盟约:500年后,以12截牛角拼合相认……   一个民族的独特迁徙方式   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瑶民心中,千家峒仍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古老情结,也是他们寻根问祖,日夜向往的圣地。实际上,在漫长的瑶民迁徙史里,千家峒只是起点,远非终点。   和历史上其他遭受镇压、不得不迁徙的少数民族不同:数百年来,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徙大多是“一次性”完成,唯独瑶族的民族大迁徙一波三折——除了一部分定居在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滇西南以及东南亚国家之外,其他绝大部分的瑶族,都在五岭山脉地区和十万大山之间往复转游、旧徙新来。   造成瑶族这种独特迁徙方式的原因,一方面和历史有关,但更关键的一方面也许还和这一带的地势地貌有关。众所周知,萌渚岭及其他四岭境内,不仅以山地为主,而且山势陡峭,适合藏匿。因此,当年从千家峒逃出来的瑶民,自然而然就将落脚点选在了以萌渚岭为主的五岭深山中。   但是,背井离乡的瑶民,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在某个落脚点定居下来。正如瑶歌里描述的那样:千里开田来就水,万里抛心来就山,吃了一山又一山,背起竹蒌把家搬……由于萌渚岭一带土地较为贫瘠,耕种数年之后,土壤的肥力会渐渐流失,刚刚安定下来的瑶民不得不再次进行迁徙,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只不过,无论瑶民们怎样迁徙流动,萌渚岭始终都像一个圆心,是永远的“大本营”和“中转站”。   笔者在当地看到:时过境迁的今天,生活在萌渚岭中的瑶民依旧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瑶族风貌。也许是地广人稀,江华县内的48个瑶寨,每个寨子都只有三、五户人家,即便是大的寨子也不过十来户人家。这些寨子星星点点地散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周围竹木参天,云雾缭绕,溪泉潺潺。而一支猎枪、一把柴刀、一个背篓就可以承载瑶民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   情歌唱遍每座山岭   在瑶乡,除了吊脚楼,无处不在的就是瑶歌。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有人,就有歌。   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依着山、傍着水,瑶民们随便一张口,唱出的就是风味独特的田园牧歌,比如《嘞嘞嘿》、《盘王之女》或者《蝴蝶歌》。瑶民们不仅在山歌中宣泄人生的喜、怒、哀、乐;也通过“信歌”、“贺歌”、“礼节歌”等传递着信息。此外,年轻人还借着优美的情歌来委婉传情,例如阿郎试探性地唱:哥在高山砍劈柴,妹在平地绣花鞋,哥想下去陪妹绣,妹不开口哥不来……而阿妹若有意,就会接道: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