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蛤蟆千里来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只蛤蟆千里来电

相隔千里两蛤蟆“来电” 东大同步感应实验成功 ??两只“热恋”中的蛤蟆,一只在南京,另一只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北京的蛤蟆蹬了一下左腿,南京的蛤蟆在瞬间感应,“回敬”了相同的动作。几秒钟后,南京的蛤蟆礼貌地蹬了一下右腿,北京的蛤蟆被“感动”了,立刻重复了它的动作。1月20日,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点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王志功教授领衔的实验团队完成这个玄乎的实验,让相隔千里的两只蛤蟆“心电感应”。昨天,东南大学正式对外宣布实验成功,这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实验回放 ??北京蛤蟆动动腿,南京蛤蟆有反应 ??两个远隔千里的高等动物之间能否实现互感互动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迄今为止,人类已经通过有线和无线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技术实现远隔千里万里的声音和图像的交流,实现了“顺风耳”和“千里眼”,但有一种设想目前还没有实现,那就是痛、温、触、压等皮肤感觉神经和肢体运动神经信号的远程传递和再现。这让“北京蛤蟆‘感动’南京蛤蟆”实验充满了神秘感。 ??在众多媒体的见证下,王志功教授点开了视频,在电脑屏幕上,同时跳出一大一小两个窗口。大窗口显示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实验室里的蛤蟆,小窗口把镜头对准了南京的蛤蟆。实验开始了,北京的那只蛤蟆的脚趾上被滴了一滴醋酸。那只神经已被截断、原本不会动作的家伙立马感受到了刺激,不由自主地缩起了左腿;几乎在同时,另一个视窗显示,在南京的这只蛤蟆居然也用左腿做了一个与北京蛤蟆完全一样的缩腿动作,而它并没有被醋酸所刺激。此后,实验又被“逆向”实现:南京蛤蟆的右脚被滴上醋酸,它做出了一个弯曲右腿的动作,而北京的那只蛤蟆也依葫芦画瓢摆出了同样的姿势。 ??两只相隔千里的蛤蟆怎么突然有了感应?王志功教授解释说:“仔细看画面,两只蛤蟆的坐骨神经均已经被连上了这种名为微电子神经桥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受到醋酸刺激的那只蛤蟆,其坐骨神经上产生一种神经信号,这个信号被发射端的微电子系统所‘截获’,经电脑放大处理,信号被增强了N倍,并通过3G无线网络传输到另一地。接收方接收到来自异地蛤蟆的神经信号后,同样通过连接其坐??神经的微电子系统给它刺激,并导致它作出同样动作。” ??■技术遐想 ??阿凡达真的要来了 ??王志功教授描绘的一幅又一幅实验蓝图,不由让人联想到最近一部热门电影《阿凡达》。影片《阿凡达》里,科学家用人类DNA和Navi人的DNA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克隆Navi人,人类的意识进驻到克隆人的身体,人类就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操控外星球的克隆人的一举一动。王志功教授的合作伙伴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高兴亚教授评价说;“其实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实验是将集成芯片植入蛤蟆体内,实现一只蛤蟆对另一只蛤蟆的神经遥控。只不过我们不像电影里那么玄乎!而且已变成现实。”虽然影片《阿凡达》是卡梅隆奇思妙想的科幻3D片,但是影片也影射了未来人类科技的一种必然趋势。 ??据专家介绍,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它的衍生将会涉及到很多领域,其中就包括航天领域。科幻电影的场景在将来也可能成为现实。王志功教授笑言:“说不定阿凡达真的要来了。当人类的传统宇航服、机甲都不足以保护在星球上探索的人类时,将一个芯片植入机器人的体内,科学家只要在地球上某一个角落用自己的意识操控机器人,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未来应用 ??A、搭神经桥帮截瘫病人康复 ??让相隔千里的动物之间实现“心电感应”,王志功教授团队的这一实验让神话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变为现实。然而王志功不满足于眼前的成果。 ??“这仅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王教授说,此项实验让科学家们联想到另一幅温暖的画卷:截瘫病人在超强神经信号刺激下恢复和谐动作,重新站立起来。这一联想,已在大鼠和兔子身上得到初步验证。 ??王志功解释说,肢体瘫痪的原因在于脊髓神经束损伤,使损伤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得不到来自大脑的运动控制信号。 ??他向记者再现“截瘫”大鼠恢复动作这一实验:一只大鼠脊椎受损躺在“手术台”上奄奄一息。科学家在受损点上部安装微电子神经桥的发射端,在受损点下部安装接收端,在受损点之上架起了一座“桥”。当发射端接收到神经元信号后,直接跳开了破损口,把信号输送到接收端,实现再生。当接收端收到信号的那一刻,科学家发现,大鼠明显动了一下。 ??据介绍,我国目前至少有2400多万肢残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0%以上,其中多为脊椎神经阻断致瘫痪。 ??王教授说,多年以来,已有科学家在为瘫痪病人康复设计控制肢体运动的功能电刺激装置。由于人们现在还不知道人体的哪怕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所对应的神经编码是什么,所以用构思的电脉冲编码作控制信号产生的肢体运动与正常人肢体运动的自由度与和谐度相去甚远。大鼠试验告诉我们,用上微电子神经桥技术,就可以在阻断坏死神经外重建通道,从截断神经的上端获取神经信号、通过新建的神经桥,输送到坏死神经的下端,从而达到神经信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