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0后”文学中城市青年亚文化现状
“80后”文学中城市青年亚文化现状
摘 要:21世纪以来,在文学和商业联手打造中,“80后”文学写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热浪。在现代传媒为主导的大众文化时代,以网络作为“话语生产”空间并建立了他们的文化权利的“80后”城市青年,影响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社会亚文化心态正在不断呈现。
关键词:“80后”文学 亚文化 娱乐化 物质化 断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挪移。这一切源于通常被称为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进程,也就是指随着现代传媒为主导的大众文化的兴起,整个文化空间的变化,包括整个文学在内的传统精英文化的自身合法性遭到质疑。而在现代传媒文化的包装下迅速以亮丽色彩赢得了大批拥泵者的“80后”文学,也被学界安置在了日新月异的大众文化阵营中。
“80后”成长在这样一个西方背景很浓的时代,一个强调个人选择和消费偏好的后现代语境,却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一、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时代的欲望书写
“80后”踏入标榜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之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百年来精神状态最大的变动和价值观念的急遽转型时期。苦难、贫穷和饥饿对于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的“80后”孩子来说,仅仅是出现在电视画面中的新闻。
在这样一个“泛传播时代”,消费主义与电视画面的兴起已经加速了现实的“内向破裂”, 所有的东西都被商品化了。“80后”的写作呈现出他们试图倾诉和交流的内在需求,但由于寻求市场认可的欲望过于强烈,这种去传统化的写作姿态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中对于自身和大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的难以满足。反叛――这种解构传统的行径成为一种必然。只是与前代作家的表现不同的是,“80后”作家笔下的反叛已经没有任何乌托邦色彩,文学从前所必须承担的意义和价值被认为是可笑而抛弃了。名利的诱惑让那些原本具有潜力但阅历尚浅的作者无法安静地完成学业,急切地投身五光十色的写作市场,大量进行“后现代时代”的拼贴式写作。文学的操守和纯粹遭到戏谑,消费至上的浪潮不断侵袭文学的价值,文学的边界在商品符号的啮噬中残缺。
“80后”作家以一种让人感到陌生的叙事方式行走在陌生的城市和类型化的城市记忆中,作品呈现出华美与忧伤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没心没肺的冷漠与时尚。消费时代生存的秘籍在霓虹闪烁的背后默然交换,商品成为这个时代一切事物的共同名称,没有独立精神,只有流水线上忙碌的产品。物质生活的丰裕并没有填补“80后”精神上的匮乏感,甚至这种匮乏感更加强烈而持之以恒。在衣食无虞的基础上叛逆,似乎更让他们感受更加通畅的快感。没有了沉重的历史痛感和超高度的激情仰望,“80后”文学只是在日常经验和想象的叙事中寻求某种另类真实。其实,我们当下的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也是叛逆的、断裂的,那么,“80后”文学的去经典化写作在这个对传统和经典缺乏真正诚意的时代,也不算悖逆潮流。反而在这个浮躁嚣扰的社会语境中呈现出某种时代的真实性。
20世纪初的欧美由于传统文学史的断裂,带来写作流派的不断更新,当时大量先锋派文学写作团体的诞生便是这个原由。不过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今天在“80后”作家的作品中这种元素是缺乏的,在市场中游刃有余的“80后”作家,他们写作的冲动完全是由市场来提供的。他们忙着为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添砖加瓦,至于写作中该如何彰显个人内心的观念和怎样构建撼人心魄的写作意识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来不及思考的。故而,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是“80后”在“后新概念”时代的创作该如何重新出发,又怎样跃出出版商和媒体话语操控的思维陷阱。
因为欲望现实的极度张扬,加上理想和信仰的故意缺失,导致“80后”文学中精神性和文学性价值纬度被遮蔽。他们早已放逐了对激情理想和浪漫青春的纯真憧憬,精神的力量与生存的厚重对他们来说,亦是昨日黄花,根本不屑一顾了。正是中心价值的去权威化,让我们看到他们作品中挑衅的眼神: “我讨厌那个天真的自己。我讨厌那个不懂世事的自己。我讨厌那些纯洁的年代。纯洁是狗屎!”这是《北京娃娃》中主人公的一段内心独白。“我就是那个纯洁的贱人。”路佳?《空事》封面如此标榜自己,完全一副视传统和经典为粪土的表情。
为此,学者张学昕分析“80后作家更多是依赖他们当下性的生命体验,自信而坚决地抒写着自我极其现实的生存图景。但我们不免为这些年轻写作者们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过于世故、消沉、近于游戏和绝望的精神状态而感到深深忧虑”。[1]正如学者们所忧虑的那样,“80后”的文学世界里,反传统、反经典的写作姿态使原本严肃庄重的一切变成了戏谑和游戏。曾经颇有神圣意义的文学领袖变成了无厘头的文学领“秀”。在这个充满欲望的尘世里,文学被极度娱乐化了。甚至娱乐至死的后现代思想抽离了文学中的社会承担和命运焦虑,丰裕的文学变得干瘪暗淡,只剩下了娱乐。然而也正是放逐了对文学精神向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