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之法便是法”散居犹太人国家权威观.docVIP

“王国之法便是法”散居犹太人国家权威观.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国之法便是法”散居犹太人国家权威观

“王国之法便是法”散居犹太人国家权威观   犹太文化与世界/栏目主持:张倩红   主持人语: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被迫逃离巴勒斯坦而向世界各地迁徙。犹太民族的历史,进入长约1800年的“大流散”(the Diaspora)时期。犹太人的散居史,既是一部遭受歧视与迫害的苦难史,也是犹太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融入现代化大潮的发展史。在流散过程中,犹太社会以各种方式,不断强化自身认同,共同维护犹太传统;同时,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不断自我调适,自我更新。   本栏目推出的两篇文章,一是探讨散居犹太人的法律地位及其对待所在国权威的态度,触及流散中犹太权威与国家权威何者优先的根本性问题;二是剖析柏林沙龙犹太妇女接受西方文化,进而走向同化的心路历程与痛苦抉择,对后解放时代犹太认同所面临的挑战、犹太世界的精神困顿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两篇文章紧紧围绕两个富有特色的个案开展实证研究,关照了法律史、性别史的多层维度,对于深化犹太流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摘要:源自《巴比伦塔木德》的著名法律箴言――“王国之法便是法”,经过许多拉比的讨论辩驳,逐渐发展成为散居犹太人处理与非犹太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一方面,它明确了散居犹太人对于居住国的义务,作为所在地域的居民,应当像本地人一样尊重属地权威、承担纳税职责;另一方面,所在国的权威又是有限的,一旦超出某种限度或与犹太律法相冲突,它便不再是法。这种准则的实质,是为维持犹太社团而向外邦权威作必要的妥协。与其说它是一项法律准则,毋宁说是一种生存策略。   关键词:“王国之法便是法;哈拉哈;散居犹太人;国家权威   中图分类号:K382.2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082―07   在犹太人漫长的散居历史中,常常不可避免地处在非犹太政权统治之下,承认犹太律法与外邦法律的双重约束,相应的国家权威问题因之产生。由于犹太律法与外邦法律存在巨大差异,为维护散居犹太人的生存生活就必须对前者作出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最典型的事例,是“王国之法便是法”的准则。它代表着散居犹???人对于所在地国家权威的深刻认知――既是对流散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对现实秩序的政治默许。换言之,虽然犹太人在散居中丧失了政治主权,但政治传统并未中断,这在犹太政治观念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围绕这条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学者。利奥?兰德曼最早对这条准则所体现的犹太流散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撒母耳?施洛探讨了这条准则在犹太律法中的主要依据,格里?格拉夫将犹太民族解放之后这条准则的历史演变作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张淑清在探讨中世纪犹太社团的法律地位时略有介绍,但并未详细展开论述。总体来看,上述研究缺乏犹太政治思想史的视域考察。本文拟以《塔木德》为考察对象,以中古时代为考察时段,围绕这条准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经典依据、适用范围以及有限性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其实质是为维持犹太社团而向外邦权威所作的必要妥协。   一、第二圣殿被毁与犹太政治的转向   对于犹太散居史而言,公元70年的第二圣殿被毁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它给犹太世界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与上帝进行沟通的渠道遭到破坏,一道无形的高墙自此横亘在上帝与以色列之间。丧失政治主权后,拉比贤哲对流散前的犹太政治进行重新评判。“因为我们的罪而遭流放”,拉比传统将第二圣殿被毁归咎于杀戮与亵渎,《塔木德》贤人对此作了极为沉痛的反思:“为什么第一圣殿被毁灭了?因为三件事,……偶像崇拜、不沽和谋杀。那第二圣殿毁灭的原因呢?因为他们没有努力学习托拉、遵守诫律并施行善行吗?为什么会在那时被摧毁?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问没有理由的憎恨。”   进入大流散后,散居的特殊处境使犹太人面临双重文化的困境,作为犹太社群的主导者,拉比们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为散居犹太人提供精神力量、维持民族延续之上。具体来说,就是确立拉比在社团中的领导地位,重建犹太教法庭(Beth Din)与犹太教公会(San―hedrin)处理一切民事刑事问题。此外,制定统一的祈祷仪式“阿米达”(Amidah,意为“站立”),规定一日三次祈祷,祈祷时站立面朝圣殿的方向;由于共有十八条内容,又被称为“十八祝祷词”(Shmoneh Esreh)。值得注意的是,该祝祷词之第十二条――“异端”是拉比派大规模清除异端、整顿教规的标志,通常被视为对当时置身于犹太人中间的基督徒之革除驱逐。通过一系列有力的举措,拉比成功地实现了内部整合与权威建构。   公元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的再度失败,导致犹太人彻底被逐出圣地。更为重要的是,拉比派中仅存的支持反抗者在这场战争中被摧毁,幸存下来的拉比们汲取反抗战争的惨痛教训,强调通过循环往复的仪式遵守积极为托拉修筑更多的藩篱。《塔木德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