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三绝看得见信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尼木三绝看得见信仰

尼木三绝看得见信仰   从拉萨向西100多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尼木县,藏香、藏纸、雕版并称“尼木三绝”。千百年来,这些手艺代代相传,成就了尼木“拉萨的手工作坊”的美名。   有趣的是,这三样名传西藏的手工技艺,所用的原料都是植物,三种工艺的兴盛,都和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有关。   藏香:光明之火   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过了吞曲河上的小桥,是一片开阔的坡地,这里溪流成网、绿树成荫,一派田园风光,与周围的粗犷雄浑形成鲜明对比。古老的水车在溪水上转动,打出“咚咚咚”的节拍,淡淡的柏木香到处弥漫。   这里便是吞巴乡吞达村,藏香发源地,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大部分地区后,建立了吐蕃王朝,越发感到文字和交流的重要l生。于是,他派了16个少年去印度学习文字。这些少年,有些因为路途遥远、旅行艰难而中途放弃,有些到了印度中暑而亡,有些苦于不懂梵文而返回吐蕃。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聪慧而好学的年轻人——吞弥·桑布扎。他带着藏王的期许,跋山涉水,抵达印度。在游历了印度大部分地方之后,在南部拜师学习梵文,7年后成为一个颇有造诣的学者。   回到吐蕃,桑布扎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开始闭门创立藏文。作为嘉奖,藏王将“吞地方”赐给桑布扎作为他的领地。一直到1959年,“吞地方”都属于一个大贵族——吞巴家族,他们是桑布扎的后裔。   吞巴庄园并不大,光影斑驳的旧房子里,还居住着4户人家,共20多人。他们以居住在这里为荣,口口相传的历史,是这里人们的精神根源。   据传,桑布扎功成名就后,回到故乡,看到这里的人们能够耕种的土地很少,于是传授了藏香制作技艺给村民。他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为了不伤及水中生灵,他在这条河和雅鲁藏布江的入口处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藏文写着“江中鱼不得入此河”。于是,这条河里,在此后的1300年里,没有任何生物。   老远就闻到了浓浓的柏木味道,绿树掩映的水磨作坊里,成年累月散落的柏木屑形成大块大块的深红色,吞达村的历史,似乎由这些颜色便知端倪。   匠人忙忙碌碌却有条不紊,各自进行着自己的工序。有人将柏木裁成合适的长方块,泡在水中,然后嵌在水车的往复杆已在磨池中磨成木浆。将未磨细的木屑挑拣出来,磨好的则制作成木泥砖,存放在家里,或者卖到拉萨的藏香厂。西藏的日光强烈,即便如此,这些木泥砖也需要晒上一个月才能使用。   在通风和光线都很好的小阁楼里,匠人们将柏木泥和各种香料一起搓揉,放入牛角,一条一条挤出来晾晒。虽然每根手工藏香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因为技术娴熟,工匠挤出的香条笔直、顺滑,粗细一致,有种质朴却精致的美感。   一排一排藏香,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晾晒,两三天后即制作完成。现在,村里很多^依然喜欢手工做香,一个快手,一天可以做100把香,每把40支。走在吞达村,藏香水磨有上百座,沿河流曲线分布,构成一道美丽景观。甚至可以说,吞达村的脉搏也由这些水磨运行的节奏定义。而那些源自高原植物,沐浴过高原阳光的藏香,就像生命,在消耗、繁衍和再生中延续着。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吞弥·桑布扎将藏文献给松赞干布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他说,“我是把光明之火引向吐蕃黑暗之地的第一人。”这个光明之火,是藏文,也是藏香,香通过焚烧,让藏人与天沟通,获取智慧。   藏纸:文化传播使者   藏文创立以后,松赞干布带头闭关学习,整个吐蕃的人纷纷效仿,对纸张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时候,塔荣镇的雪拉村忙碌起来,这是一个以造纸闻名的村落,尼木县引以为傲的另外一个手工村。   从吞巴村到雪拉村并不遥远,它们都太有名了。只要看到有晾晒中的纸,不用问,雪拉村肯定到了。   藏纸制作的材料是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狼毒草根。每到夏天,格桑丹增便上山去挖狼毒草根。趁着新鲜,一家人坐在一起,用铁锤砸草根,使皮肉分离,然后用小刀取出外皮与肉间的纤维组织,放在臼内捣烂。所有的工具都古朴而原始,看着他们耐心地操作这些,总觉得西藏匠人的生活也不错。一点一点捣烂材料,时间不知不觉流走。单纯的生活最医意,他们除了做纸,心里似乎再没其他。   做纸的时候,格桑搅拌纸浆的方法很特别:用一种特殊的工具,不断在手中搓,以此带动工具在纸浆中翻动。“通通通”,富有节奏,充满活力。   煮狼毒草的太阳灶有点熏人,因为里面配合了一定比例的碱。2个多小时后,蒸煮工序完结,取出狼毒草根,捣成茸。絮状的狼毒草茸放进大容器,用一根带四片木翼的木根不断搅动,搅成纸浆后即可舀入绷在木框上的纱屏内,铺开摊匀,阳光晒干。   从纱屏上揭纸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纸张就会被破坏。格桑跟随父亲学习造纸的时候,揭坏了不少的纸。现在,纸张的厚度跟以前一样,格桑揭纸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但是每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