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广西花山壁画浅识骆越文字起源
从广西花山壁画浅识骆越文字起源
【摘 要】花山壁画的发现引起了广大的关注,对画中体现的骆越人的文化和文字有了新的发现,对于历史发展中的文字发现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专家学者的花山壁画研究报告和骆越文化认识来了解骆越文字的起源发展,并阐释其研究发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骆越文化;文字;起源;现实意义
花山壁画一画幅宽将近200米,高约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经统计约有1800多个。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其中有一个最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2000多年前。
一、骆越文化中的骆越文字起源介绍
有关专???说,“实际上,画上是骆越人祭祀水神的内容。”骆越人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崇拜仪式,从骆越文化和发现的文物中可以推测出岩画上的内容就是骆越人祭祀水神。2000多年前,生活在左右江流域的骆越人便发明了造船技术,最早的船是用木头做的鸟头船。可是人们乘船外出时,经常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沉船。久而久之,人们为保船只出行平安,便在这些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地方祭祀“水神”。由于那时还没有庙宇,所以才将祭祀时的动作及死去的人们画上去,并用红色标出来,用来召回河中的灵魂,以求生者行船平安。祭祀时,弯膝举臂的“青蛙”状是骆越古人的标志性动作,这一动作在岩画中也是出现最多的,到现在还被人们沿用。广西隆安县每年举行的“六月六稻神节”上,其祭祀礼与岩画的内容极相似。
所谓“骆”就是“鸟田”,是稻作文明;“越”是指青铜文明。“骆越”就是稻作文明之国,青铜文明之国。据现有文献记载“骆越”的“骆”,是由“骆民”演变来的。《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骆将铜印青绶”.这说了骆(雒)这一名称的由来。对“落”、“骆”、“雒”等称谓,《广州记》等书是汉人所撰,故从汉语典籍解释。《尔雅》载:“太岁在已日大荒落”。《史记?天宫书》又把落字写为骆,即“落”和“骆”两字在古代是相通的。至于骆越的解释,是因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与《交州外域记》所载的“骆人”同义,说明骆越与“骆田”有关,而骆田又与“骆”有关。骆字从壮语方面来说是地名。壮语对山麓、岭脚地带,统称为六(壮音读lok),“六”“骆”音近,壮人古时无文字,以汉字记音往往不够确切而难免有所走样,故“骆田”就是“六田”,就是山麓岭脚间的田。
骆越人的文化通过花山壁画的面世而引起广大的关注,但经过不断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对骆越文化尤其是骆越文字有了重大的发现。经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收集到大量的证据,证实古骆越人在四千年前的大石器文化时期就创制了真正意义上的表意文字。
骆越文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型于四千多年前大石铲文化鼎盛时期,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文字。骆越文字和中原的古甲骨文以及水族的水书都有一定的渊源。这一发现终结了长期占据史学界的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没有文字的论断,改写了中国文字的历史,证明了骆越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据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介绍,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2010年11月在骆越祖山大明山上,发现了大型的古骆越祭祀坛,在这些古骆越祭祀坛上发现了大量的刻在地面的图案和符号。这些符号经认定,为新石器时代古骆越人祭祀的刻画符号。随后,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又在武鸣、隆安、南宁、田东、龙州等骆越祭祀遗址分布区发现了大量的刻在石器、玉器、骨片上的明显为单个或单句的古文字符号。根据这些证据,专家们认定骆越人和世界历史各大民族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古骆越文字,有不少酷似中原的甲骨文和水族的水书符号。2011年10月,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在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大石铲祭祀遗址上,发现数十块写满了古文字的石板和大石铲碎片。这些石片上的文字,都是成句的占卜辞和祭祀文。最大的一块文字石长103公分、宽55公分,上面写满了数百个字符。最小的石铲碎片只有姆指大,也写了七八个字。据初步统计,这些石片上的字符有1000多个。根据散布在文字石片旁的完整大石铲推断,这些古骆越石片字和大石铲的时代相同。据国家权威考古部门测定,大石铲时代在4000年前至6000年前。这说明感桑大石铲祭祀遗址上的古骆越文比目前已发现的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