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个“老外”离开中国故事
三个“老外”离开中国故事
基多:现代中国的价值标准在哪?
“你永远也成为不了中国人。”
深思熟虑后,马克·基多用这句话宣告他的离开。
2012年8月12日,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英国人。在他经常发表专栏的Prospect(《展望》)杂志上发表了以此为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向他的读者致意,也向他客居多年的这个国家道别。因文中提到空气、食品安全和教育等众多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共鸣,他的离开和这封告别信在消息圈里“不胫而走”。
在这前后,美国青年查理-卡斯特和另一位英国商人克里斯·德文什·埃利斯,也不约而同地分别在博客和公司网站上发表了公开信《我为何要离开中国》,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怨与爱。
马克·基多一直在寻找心中的故乡。但现在,他对中国说“不”。
45岁的基多在英国北威尔士长大,因为对远东感兴趣,所以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了中文。他对田园山水格外钟情,毕业论文便是以王维为题。
来中国没多久,因缘际会,基多萌生了做杂志的念头——办一本立足城市、以在华外国人为读者群的英文杂志。多年以后,基多仍然认为这是他在中国最快乐最充实的一段时光,尽管这份事业也带给了他半生最大的创痛和失败。
杂志取名that’s,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出版发行。因为定位准确,内容精彩实用,非常受欢迎。鼎盛时期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人几乎人手一册,将其奉为生活、出行的必看读本。
从未涉及杂志和出版行业的基多好像为此而生,他感慨“我才30岁。已经在做一辈子都想做的事业。”
然而几年的蜜月期转瞬即逝,在中国“涉世未深”的基多对于外国人从事出版业的风险预估不足。2003年,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他和中方合伙人闹翻了,最宝贵的that’s商标也被剥夺使用。他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基多想到了距离上海200公里的莫干山。
丢掉杂志,倾家荡产之后,莫干山全然成了基多避世疗伤的“南山”。他们举家搬迁到这里。写作、读书、种地、弄竹、开咖啡馆,和菜农话家常。基多收获了久违的平静和天伦之乐,还创作了一本为莫干山立传的书——《中国杜鹃》。
这本书的美国版书名是Chasing China,蕴涵着追逐中国、追寻梦想之意。基多没有在书里对事业受挫的打击大书特书,而是从日常生活人手,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详细再现了莫干山的百年沧桑。
在中国生活数载,经济急速发展带来的拜物拜金主义让基多感慨不已。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交通拥堵这些关系到生活品质的领域也不容乐观。
如果说上述问题都还能忍受的话,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压在基多心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如何考试。”基多抱怨。他们今年上半年才彻底搬离中国。这个学期,在德清上五年级的女儿刚开始小学最后两年的学习,学校就把所有的课外活动都取消,繁重的家庭作业和补课都是为即将到来的初中做准备。基多说如果他早知道这样,会在告别信里抨击得更加激烈。
埃利斯:有了另一个精彩的去处
1980年代末。30岁的埃利斯提着行李来到上海,三年之后,他便在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对主营业务的选择证明了埃利斯的明智。邓小平南巡之后。到中国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投资和从商的外企纷至沓来。但烦琐复杂的工商税务程序和法律问题让他们头疼不已。埃利斯的公司顺应需求,为这些外企提供咨询和服务。
短短时间,深圳、北京和上海的办事处先后成立。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所有的数据录入都靠手工。埃利斯体会着白手起家的兴奋和忙乱,很快便赚来了他的第一桶金。
只是,在日复一日对中国行政部门的“攻关”中。埃利斯终于招架不住这些办事机构的官僚主义了:“即便是为了提交审核一些最鸡毛蒜皮的文件,也需要放下身段,给这些官员们好处才行。”“在印度,什么问题都摆在台面上。而中国的很多问题都隐藏不露。”
采访过程中,埃利斯一再强调,中国还是个很有魅力的国家,不过空气问题必须改善。“我曾经在香港南丫岛住过,从那能清楚地看到大屿山和香港仔,可那都已成为过去。
在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的承诺之后,依然尘土飞扬,比之前更甚。对一个宣称要载人登月的国家来说,这实在有失颜面。”
埃利斯说,他的精神绝不会离开,但现在是整装前行的时候了。在告别信的结尾。他说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不适合停留的话,他们错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有了另一个精彩的去处。卡斯特:东西方当然可以互相沟通
一副细边框眼镜。鼻唇之间和下巴上的浓密的胡子,让人乍一看会误以为查理·卡斯特已经中年。
实际上。这位美国人今年才27岁。来中国也才短短几年。但在我们的三个案例里,卡斯特恐怕是在这片土地上“最接地气”的那一位。
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卡斯特有一位对中国文化相当感冒的老爸。家里不仅摆着《论语》、《老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