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籍普查与保护几点建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古籍普查与保护几点建议

关于古籍普查与保护几点建议   [摘要]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典藏古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古籍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其中列入国家善本目录的有书527种、7003册。为了更好地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馆藏古籍,可采取以下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加大古籍普查的力度、重视古籍利用;加强馆员专业培训,加快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古籍数字化;借助校内科研机构整理古籍。   [关键词]古籍普查;古籍保护;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64-02   文献是记录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及与周边环境关系的物质载体,是判定文明久暂荣瘠程度的有力证词。“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文明之河奔腾不息,个中缘由不易深究,然一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典籍之撰著和保护。存世古文献数量巨大及不可再生性使得古籍保护工作既充满挑战又势在必行。   一、贯彻国家古籍普查和护保精神   2007 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 号),要求对古籍进行普查和保护。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印发〈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 等文件的通知》(文社图发[2007]31 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籍普查工作,并明确了此次普查的对象为我国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其他特种文献,如甲骨、简牍、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暂不列入此次普查范围。文化部通知还要求到2009年7月底以前初步掌握现存的一、二级古籍状况。2007 年7月,甘肃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普查范围和内容、普查步骤、第一阶段普查上报程序、上报普查材料时间、地点及工作要求等。   为了贯彻上级关于古籍普查和保护的精神,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本馆古籍藏书进行了全面清点、核对、上架和更换书签,开展了古籍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和对本馆所藏字画进行整理、登记、建账工,并将字画全部录入电脑。2007 年,本馆组建了古籍普查机构与人员队伍并开展人??培训工作,配备标准普查软件开始对一、二级古籍进行普查。同时,积极参与申报《全国古籍名录》,并抓紧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过古籍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如今1912年以前的典籍已经基本普查完毕,古籍的基本信息按有关规则输入普查平台,正在等待上级部门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   二、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中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积多年的搜集和整理,典藏甚丰,总量已达40余万种、近180万册,其中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馆藏古籍线装书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总计有4827种、93584册,其中善本书527种、7003册。古籍善本主要有明景泰七年(1456)内府刻本《御制饮膳正要》、明天顺元年(1457)蜀府大字本《增修埤雅广要》、明嘉靖六年(1527)吴郡陆采仿宋刻本《艺文类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绍兴山阴延福寺比丘刻本《敕修百丈清规》(国内孤本)、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元善校刻本《合并字学集篇集韵》(存20卷、全国只有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江西省图书馆收藏)、崇祯刻本《册府元龟》、陇人著作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空同先生集》、明万历八年(1580)刻本《赵浚谷先生文集》等。   西北师范大学所藏古籍甚富,亦不乏善本,然这批古籍堪忧之处不少。古籍文献历经岁月风尘,或存于火焚之余,或被虫蚀,或已霉烂,或纸叶发黄发脆老化酸化。南方古籍多毁于水,西北的古籍由于空气干燥则极易脆化。另外,今日古籍保存所处的环境和以前完全不同,无论库房的温、湿度,照明,空气质量,还是读者对古籍的使用程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造成了古籍文献的破损程度在不断地加快,如古籍老化、酸化等非常严重。   保护抢救古籍,不仅需要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现有保存条件,还需要大量地培养专业人才。库存古籍需谙熟古典文献学和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批阅研读,制作馆藏目录,撰写古籍叙录。条件允许的话,馆员尽可能要对一些孤、本珍本进行深入研究。受损古籍需由专业人员裱褙修复,而修复古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不易速成的工作,目前本馆尚没有一位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正因为此种原因,馆内的破损古籍少有修复。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省,甘肃省这方面人才本应十分充足,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不足,且后备力量不足。此外,古籍部人员的年龄构成极不合理,本该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合理梯队未曾出现。古籍部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近50岁,且无“80后”工作人员。前几年,在国家和甘肃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