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关怀在微电影创作中重要性.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人文关怀在微电影创作中重要性

浅析人文关怀在微电影创作中重要性   [摘 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关怀是抵御物欲横流、道德丧失、生命价值消解的人类良知。因此本文依托现今的“微”时代传播热潮,以当下盛行的微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微电影的特征入手,分析当前部分微电影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进而总结出人文关怀在微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即关切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幸福和满足人的整体需求,是微电影所要表达的重要主题与内容。   [关键词]微电影;人文关怀;途径   在当今文化快餐化、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视听样式,以其收视方便、题材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正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从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开始,再到2012年11月感动献映的微电影《让爱成为永远》,这些灵活、有创意、贴近受众同时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低成本制作,不仅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受到广告商的青睐。因此,在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在创意与表现中体现以人为本,这已经逐渐成为微电影创作中的共识。   一、何谓“微电影”   由于“微电影”是最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可以从微电影的“三微”特征来理解:一是“微(超短)时”放映,短则几十秒,长则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二是“微(超小)规模”投资,一部制作费用几千到数万元不等;三是“微(超短)周期”制作,几天或数周就可以完成。同时微电影的欣赏与观看方式非常方便灵活,主要都是在3G手机、手机电视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微电影虽然“微小”,但也是电影,也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众呈现出完整而紧凑的故事情节,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最终展现人性并引起观众共鸣。近来,无论是微电影《把乐带回家》,还是依据2012年发生在北京的“721”大雨中真实感人的事迹创作而成系列微电影《大雨》,不仅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感触与感动。一是题材都贴近真实生活,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使人感同身受;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情节,扣人心弦,传达特定的主题;三是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迎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让人在沉思中回味,在回味中领悟。   二、人文关怀是微电影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人性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要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爱护人,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是微电影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和生存压力的逐渐加大,使得大众的心理承受力更为脆弱,精神需求更为复杂,因此,人们也就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体现在微电影当中不是通过大场景、大制作、大明星这些浮夸的东西,而是应当以故事本身的情节以及其中最本质的内涵去打动人。以2010年10月筷子兄弟的微电影《老男孩》为例,讲述了一对儿时的伙伴在他们中年时,组成乐队以一首《老男孩》参加音乐选秀节目的感人故事。影片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并引起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所展现出的这些年轻人以及这个时代变迁的镜头画面,都能让观众或多或少地找到经过岁月洗礼后留下的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青春与时光的记忆。又如2012年9月以“繁华过后,才知何为珍贵”为主题上映的实力派大作微电影《因晴圆缺》,揭示出在当今社会由于压力大、忙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情感互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但在这看似冷漠的背面,我们的内心却又是那样的渴望着温暖,或许一个不经意闪现出的暖流,就能让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充满阳光!   因此,帮助大众建立一种社会舆论氛围,改造社会文化心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微电影的人文关怀中重要核心。同时也为了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求得一席之地,微电影必须努力吸引受众,注重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一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三、人文关怀在微电影作品中的缺失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广告资金的投入对微电影产生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在网上看到的很多微电影作品大都是依赖广告商的资金投入才能制作出来,也就是一种变相的广告。虽然微电影在传播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等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广告传播者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广告的功利性等原因,总有一些微电影作品缺乏人文关怀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缺乏内涵,过度的商业化表达。不论是被誉为微电影开端的《66号公路》,还是Your Moment My Moment挂着微电影名头的广告片,乃至于现在所打造的所谓最贵微电影《灵魂中转站》,这些大都是以所谓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轰动一时,但由于过度植入广告,使得作品广告味道浓厚,而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使故事精彩之余,毫无留念之处。因此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