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与解决对策.docVIP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与解决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与解决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与解决对策   [摘要] 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疾病,而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易发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情感枯萎、人格异化、处事消极、自我效能感低等。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查找。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可采取以下对策: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高校应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等。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092-04   高校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职业期待高等原因,极易导致职业倦怠。正如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所说: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诸多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是一个最具职业压力的群体,也是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群体。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72所高校中,有94.6% 的教师表示有心理压力,其中压力很大的占35.6%[1];在全国15个行业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高居第三[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严重危害到其身心健康,需要社会、高校等切实加以重视。   一、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衰竭”、 “职业过劳”等,是一种个体因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或合理地缓解工作压力,而导致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反应。美国作家Green于1961年在他的小说《一个倦怠的个案》中,首先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描述,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精神病学家Freudenbemer于1974年首次正式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他指出了助人工作者们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的耗竭现象,并认为职业倦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助人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及其身心的健康[3]。一般来讲,人们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在静态与动态交替情境下长期细微演变的过程,最初它都以应激的方式出现,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会时不时地体验到这种应激状态的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个体逐渐感到情感上的枯竭和疲惫,进而就会改变工作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职业倦怠”一词自诞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其中Harrison的社会胜任模式认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这种胜任感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任务的挑战性、个体所具备的才能以及个体能力的发挥程度。如果个体感觉到工作能力能够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便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情感,反之,若未能够达到助人的目的,则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感[4]。Maslach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三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衰竭、情感淡漠和成就感的降低[5]。而Crens等组织学家的观点认为,倦怠是对颇具压力、单调乏味工作的一种应对方式,导致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个体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包括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面对太多的学生)及在有限的刺激情境中个体感到缺少挑战(如教师常年教同一门课程),该观点尤其重视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来影响个人对工作的反应的。   近20多年来,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已经延伸到教学领域并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西方学者最初关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表现及应对上。1986 年,Maslach 提出了评估教师职业倦怠的可操作化的工具——职业倦怠问卷的教育版本,使得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走向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进入 21 世纪后,这一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领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教学、科研任务,长时间的加班以及学校、社会的过高期望,就极容易由于各种挫折而产生不断加剧的挫败感,最终表现出精疲力竭、精神疲劳和焦虑紧张的状态,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本质上来讲是心理上的一种疾病。种种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也将普遍存在。中国高校教师当下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出现情感枯萎的现象   在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情感枯萎的现象,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表现,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特征。高校教师如果长期处在教学、科研压力和管理考评的压力之下,就会对工作丧失热情、缺乏活力,总觉得处于极度疲惫的亚健康状态。教师职业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