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地位 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人地位 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 翟学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翟学伟,1960年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可以形成一个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   一、引言   在中国社会,属于交往范畴的一种既模糊又富特色的说法叫“关系”。众所周知,在中国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关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近年来的许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育及个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关系”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注:参见李路路《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袁岳、王欣、张守礼《北京外来人口中的三种权威及其影响》,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第5章,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以至西方经济学者在解释华人社会经济现象时有“关系资本主义”的提法(注:参见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模式》,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而对于“关系”的研究,以往我们过于注重的是宏大的叙事方式,比如“关系”同市场经济、政治腐败、地方保护主义及法制的关系等,忽略了它的日常性。实际上,恰如这些实证研究所昭示的,中国社会中的很多大事件和大格局都是以日常行为为基础的。   探讨中国人日常行为中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词语是“人情”、“面子”、“报答”等。然而,细究起它们来,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一个明确而具有逻辑性的分析框架。譬如“关系”一词内涵之丰富在中国似乎已达到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地步。又如“面子”一词自明恩溥(A.Smith )一百年前首次将其列为中国人的第一特征起(注: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其含义也一直令人捉摸不定——它既可以同关系、人情、报等概念相互包含,又同荣誉、虚荣、做戏、形式主义、光宗耀祖、地位、道德、自尊、礼节等含义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叫人“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注:鲁迅:《说“面子”》,见《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举个例子很容易,下个定义却很难”(注: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New York:John day Book ,1935),p.200.)。再如“人情”在儒家经典中的本义是指人的本能情绪,诸如喜、怒、哀、乐之类,但老百姓却是在亲情和世情的含义上来加以使用的,例如“做个人情”、“送人情”、“人情债”等(注: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载《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4期。),而这些意思也基本上可以同“报”的含义相类似。大概是基于这些概念在中国不下定义比下定义还要来得清楚,许多中国学者在研究中放弃了对它们进行定义而直接使用这些概念。而一旦这一文化背景不存在,它们就会变得难以解读。许多西方学者在其有关研究中论及中国的“关系”时,只好用拼音,而不是相应的意译,如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等来表示它的含义,因为似乎没有哪个英文词语可以准确地表达它所特有的意义。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关于中国人交往和“关系”的研究一直缺乏一个能将这些概念界定清楚并将其整合起来的研究范式(注: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模式》,第35页。),致使目前很多研究成果显得零碎且分散,构不成对中国人交往形态的整体解释。本文想借一个概念的建立而引导出对中国日常社会建构和运作的理论性探讨,以期能使其成为一个解释中国人的关系构成及其运行机制的有效分析框架。   二、原有概念框架的检讨与研究假设   在西方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中,表达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角色。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可以解释社会的建构和运作原理。围绕角色概念的丰富含义,社会学相应地发展出三种理论范式:(一)结构角色理论。自林顿(R.Linton)在30年代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起(注:详见R.Linton,The Study of Man,(New York:Appleton ,1936)。),这一看法被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注:参见乔纳森·H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4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后来,布劳(P.Blau)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对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