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研究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研究   摘要: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主要表现了对死亡与复活主题的深思。在该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古时的荒原、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衰落、人们内心彼此间的远离与孤立,人们道德的腐朽与沦丧、人们信仰的扼杀与精神的丧失,辛酸与无奈。同时艾略特对那些百无聊赖、生活空虚无意义的人们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从而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荒原中存在的死亡与复活的希望。   关键字:《荒原》 艾略特 死亡 复活   一、研究成果综述   学者们对《荒原》这首诗的研究不胜枚举,他们从主题、象征艺术、语义结构、语义结构等不同方面来剖析《荒原》,让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清楚深刻的理解。意象分析是任何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层面。   江玉娇(2001)提到诗人通过使用水的原型体和水的变型体向读者呈现一个衰败、死寂的现代荒原的现状。四月本是春暖花开,万物还阳,延续生命的好时光,但在《死者葬仪》中开篇就讲“四月是最残忍的。后又提到《荒原》字里行间展现的尽是对死亡的描写:沉沦、空虚、无聊、淫乱、偷情、尸魂混杂、醉生梦死、行尸走肉等等的令人厌恶的情景,这是未加工诗歌语言直觉现象,我们必须透过这一现象看本质,更深地了解文本话语。   杨亦军(2003)提到了《荒原》中的主要主题就是死亡,这也是整篇诗歌的核心与灵魂部分。但在《荒原》中,作者向人们传达出了其实死亡与复活是彼此融合在一起并且是无法分开的。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诗人主要表现了在生不如死,惨烈无情的荒原中,人们对死亡有着无限求生的希望,人们本能地渴望能够再一次活在当下。这是一次生死循环,而这死亡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荒原》的死亡与复活意象分析   在《荒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死亡意象,例如已经死去的毫无生气的土地、迟迟不肯探出头来的根芽、干瘪的茎、已经老去枯死的树、空洞虚幻的城、被绞死的人、麻木死气的钟声、被埋在花园里的尸体、惨叫的夜莺、杀死了五个胎儿并差点丧失生命的丽儿、散落的叶子、白骨与白骨间彼此碰撞和摩擦的声音、一潭死水、低洼潮湿的地上的白色身躯、空洞的阁楼里布满的白骨、死了的山河、坍塌惊悚的坟墓、倒塌的伦敦桥、塔楼里饿死的乌各里诺伯爵等等。这些死亡的意象都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死亡的惨烈场景,它们悲惨地叫喊着“死了,死了,一切都死了。”正是这些无数的死亡意象让艾略特时刻向读者传达出了他对死亡主题的深刻思索。   但是细读后,我们发现在死去的土地下,美丽的丁香花慢慢地在苏醒,即使是惨白的尸体也有可能会抽芽怒放。许多的小鸟在坟墓上放声歌唱,大的公鸡在屋檐上高声啼叫,在微风中伴着湿气,挂着牢门上的钥匙轻轻地转动了一下,下棋的人们在安静地等待着敲门声,丽儿的夫君已经在回家的路上,天上慢慢有了慈母悲伤的喃喃声,雷霆发出了“DA、DA、DA”的宣示,渔王也在思索是否要把这里的荒原都清扫干净,清扫彻底。这一切都是生命苏醒的迹象。复活和死亡在不断地抗争,并竭尽所能地阻止着这一切迈向死亡。因为这一切都要有着生命的气息。   三、《荒原》的死亡与复活的主题   在《荒原》一诗中,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死亡的分量,因为诗人正在试图一次又一次地揭露战后西方社会文明的腐朽和衰败。但是,在死亡的背后,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理想的复活模式的存在。虽然衰落与绝望一直弥散在《荒原》中,但该诗最初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向人们传达出绝望与悲观,诗人想要告诉人们这些衰败与腐朽可以被拯救,从此人们获得新生的机会。其本义不仅仅是绝望,而是隐含着衰落后的拯救,绝望后的希望。《荒原》也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存在的潜在危机以及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和整个人类梦想与理想的破灭和幻灭。实际上,“荒原”一词远远超出了本身的意义,它更能代表的是一种西方的文明。   在《荒原》中,诗人试图让人在最最无望的时候等待力量的迸发,集聚能力开始新的生活。诗中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片荒原,实则是一腔“激情”,荒原总有一种蠢蠢欲动的力量在跳动——这便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期待。《荒原》的精彩,不在于它“绝望——绝望后的希望——绝望后的挣扎——重生”的单线性,而在于绝望、希望、挣扎、重生的相互交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底蕴和力量!   四、死亡与复活主题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艾略特的诗集,可以看出艾学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经过一代代艾学研究者的不断积累,出现了许多有分量和深度的艾略特研究成果。通过这个诗篇中的意象重新认识艾略特的中心表达思想。中国学者围绕《荒原》的理解展开过一场争议。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曹葆华为艾略特的中国之传播做出了巨大的研究与探讨,他编译了多篇艾略特诗人的诗歌作品,他指出,从罗列在对诗歌中与死亡紧密联系的庞大的意象集合中,都可以强烈地体会到艾略特本人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