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講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一、双声叠韵和上古声部 关于“双声”,前人认为 “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異文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也。” 注音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重文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從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 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 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兩個不同方面的聲母在上古按說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們的讀音不相同,如“童”的聲母中古音是“定”[],“撞”的聲母中古音是“澄”[?],這說明它們在兩漢以後發生了分化。在上古它們或者都讀作[],或者都讀作[?],這就是說,其中有一種聲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下面我們介紹前人根據以上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1、古無輕唇音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的。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说:“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广韵》时代轻唇音仍未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來的。: (1)“非”古讀作“幫” 《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本作“謗(幫)人。”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非(非)—悲(幫) 分(非)—扮(幫) 反(非)—版(幫) 甫(非)—補(幫) 發(非)—撥(幫) (2)“敷”古讀作“滂” 《詩》:“鋪(滂)敦淮濆。”《釋文》:“《韓詩》作‘敷’。” 諧聲字:孚(敷)—脬(滂) (3)“奉”古讀作“並” 《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並)服。”《範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諧聲字:馮(奉)—慿(並)伏(奉)—垘(並)凡(奉)—芃(並) (4)“微”古讀作“明” 《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 《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 《釋名》:“望(微),茫(明)也,遠視茫茫也。” 《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 諧聲字:文(微)—閔(明)亡(微)—氓(明)無(微)—橅(明) 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象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古音的遺留。例如: ? ? ? ? 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例如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