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学116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伤寒学》 主讲:阚湘苓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第五节 太阳病欲解时 太阳病小结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二、热证 三、虚证 四、太阳蓄水证 五、太阳蓄血证 七、痞证 概念:无形邪气内陷心下,气机痞塞,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濡),不硬不痛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痞”的含义 【唐韵】符鄙切 【韵会】部鄙切,音否。 【说文】痛也。 【徐曰】又病结也。 【增韵】气隔不通。 【玉篇】腹内结病。 【广韵】腹内结痛。 【正字通】方书,不痛者为痞满,痛者为结胷。胷痹,有因下而结者,从虚及阳气下陷治之。有不因下而痞者,从上虚及痰饮食郁湿热治之。 【广韵】方美切 【集韵】补美切,音鄙。义同。 【集韵】俯九切,音缶。病也。 【广韵】芳杯切,音肧。弱也。 【集韵】晡枚切,音桮。弦病。 痞证 主证:病人自觉心下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硬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表入里, 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七、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附子泻心汤证 刘渡舟医案 王某,女,42岁,1994年3月28日初诊。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 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于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以泄热消痞。 大黄3克,黄连10克,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则心下痞满诸证爽然而愈。 按语:“心下”位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火热邪气阻塞其间,气机不得畅通,而见心下痞,溲短、便干、口干、心烦,皆一派火热之象,故与本方泄热以消痞,乃正治之法也。 刘某,男,52岁,1995年11月25日就诊。冷食后胸满、胃痛l周,伴心烦口干。头强微汗,腹冷肢凉,厌食便秘。前医以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治疗未见寸功。刻诊:舌淡苔黄,脉细弦,胃痛绵绵,口干喜热饮。 阳虚热痞。当以扶阳消痞,泻热止痛。方用《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炮附子、生大黄、黄芩各6g,川连3g,元胡l0g。先煮附子,再入元胡,最后入三黄。水煎2次,顿服。 两剂后大便得下,痞消痛减,续2剂痛止汗停。 按语:本案胸满心烦。其证貌似热郁肝胆。实则不然,乃由饮食不当邪热聚于胃府阻塞气机致;口干便秘,貌似胃肠积滞,然患者并无大实痛。此为阳虚热实,寒热虚实错杂之痞证,治疗无须清肝胆、消积滞,扶阳泻热,温清兼施,则此证可除。其煎法至关重要,先煎附子取其醇厚之殊以扶阳,后入三黄取其轻清之气以泻热。 (三)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少阳证、大结胸证及痞证形成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食滞)胁下有水气(水饮)腹中雷鸣,下利者 半夏泻心汤 病证转变过程 3.甘草泻心汤证 3.甘草泻心汤证 寒热错杂痞 [原文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 [原文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原文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四)痰气痞证 (五)水痞证 (六)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 (六)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 赤石脂禹余粮汤 组成: 赤石脂一斤 禹余粮一斤 功效: 涩肠固脱止利 主治: 下元不固,统摄无权之下利 下利辨治 八、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胸中”与“胃中”:“胃”与“胸”相对,上下部位而言。 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 干姜、半夏 人参、炙甘草、大枣 桂枝 汤证辨析 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