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献的校勘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校雠)的含义 二、历代校勘概述 三、校勘的内容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 一、校勘(校雠)的含义 雠,《说文》:“犹应也。” 《正字通》:“言相雠对也。” 《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 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 校勘:校勘又叫校雠。勘,有复核审定的意思。《说文新附》:“勘,校也。”勘与校是近义词。校勘一词合用,首见于齐梁时期,《沈休文集》云:“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典校勘。”此指广义校勘,包括今之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 至唐宋时期,校勘一词应用渐多,词义则多转为狭义,如宋·欧阳修《文忠集·春秋繁露》云:“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主要指校正文字而言。 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称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校勘,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互相核对,考订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求原文真相。 校勘不是考证,不能替古人改文章。 二、历代校勘概述 校勘始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汉,成熟于宋,大盛于清。 春秋时期:《国语·鲁语》载鲁大夫闵马父对景伯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两汉时期 刘向奉汉成帝的命令开始大规模的整理古籍,编制目录,把搜求版本、校勘文字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给“校雠”二字下定义。刘向刘歆父子的成果确定了校勘的规范,明确了古籍整理的程序和校勘的位置,即:①兼备众本;②审理篇目;③校勘文字;④确定书名;⑤厘定部居;⑥录成专书。 东汉郑玄博通五经,并遍注群经,网罗众说,删繁裁芜,刊改漏失。 魏晋唐宋 西晋荀勖,依刘向成例校订典籍,也作出了成绩。 陈隋唐时陆德明《经典释文》给《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等十四种经典做释文,共30卷,另有《序录》一卷。陆氏博采汉魏230多家注释以及古代青铜铭文给这些经典作音义和训诂,并对各家传本的文字异同作了校勘。 宋代,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关,由校书郎校理图书,并制定了校勘条例。据文献记载,此时已经有了圈点等方式来校勘文字的正误。宋代校勘名家有刘涣、沈括、赵明诚,郑樵等。其中,以郑樵的成就为最高。他的《通志·校雠略》,极大地推进了校勘理论的发展。 清代 清代校勘学达到鼎盛,名家辈出。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清代学者,列校勘名家就有31人,其中又以卢文弨、钱大昕、王念孙、黄丕烈、孙星衍、阮元、顾广圻最为著名。 如卢文弨刊刻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都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备受世人称赞。 清代校勘大家,各有家法,如前面提到的叶德辉《藏书十约》所讲的顾广圻、黄丕烈等人的“死校”法和卢文弨、孙星衍等人的“活校”法。清人的校勘成果写成专书的名著有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卢文弨《群书拾补》。 三、校勘的内容 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1、校讹文 即校错别字。如,今本《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 宋代毛居正在《六经正误》中,开始怀疑“偏”字应该是“徧”字的误写。 2、校脱文(又叫夺文) 即校书中遗漏的文字。 如《汉书·刘歆传》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中······,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却记载道:“安国······早卒。” 《史记》下迄“太初”年间,而“太初”年号在“天汉”年号之前。 清代阎若璩根据荀悦《汉纪·成帝纪》:“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武帝时,孔安国家献之。” 3、校衍文 衍文,就是多出的文字,有后人传写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后汉书·郑玄传》载郑玄在《戒子书》中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 袁宏在《后汉纪》中就称赞他是“造次颠沛,非礼勿动”。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阮元在山东做学政时,亲往郑玄故里拜谒祠墓,在积沙中发现了金代重刻的唐万岁通天年间史承所撰的碑文,才校勘出今本《汉书·郑玄传》的“不为父母昆弟所容”,是在句首多了一个“不”字。盖因“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云为所容,此儒者言也。 4、校倒文 即校文字颠倒现象。 如今本《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校勘之,原为“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错误外,还有重文、叠字、错简、缺页等。 四、校勘的方法 叶德辉《藏书十约》提出了“死校”、“活校”两种。所谓“死校”,即“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