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中佛教因缘观的运及其意涵.docVIP

试论红楼梦中佛教因缘观的运及其意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红楼梦中佛教因缘观的运及其意涵

PAGE PAGE 1 試論《紅樓夢》中佛教因緣觀的運用及其意涵 聖功女中■張貴松老師 一、前言 文學創作一向被假定所具有的「目的性」和「神聖性」,在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等人所倡導解構理論的檢驗下,都得自行瓦解而不復存在。在此僅以該理論所提出的「延異」觀念(語言只是一連串意符的延異)來說,作品的意義始終是不確定的(意符搭連不上意指),任何人想藉它來達到某些「目的」(如描述事物、建構圖象或傳達思想感情之類)或宣稱它是一種「獨創」,都成了不可信賴的「虛設」。因此,作品不再是要「記載、充當備忘、再現或描述事實」,成為某一「內在靈魂」的表達,而毋寧是擷取自不同文化,彼此以對話、降格、爭論等關係交匯的多重文字。而處理這一多重性的重點,就在讀者身上註1 註1:參見廖炳惠,《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出版社,1985年9月),頁272。   從此一角度,讀者須體認到文學作品貝有多元的意義,是意符之間無窮盡的變換,永遠不可能最終固定在一個中心、一種本質或意義之上。換句話說,文學作品類似一個沒有盡頭的「構成」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構」,而讀者從事文學批評正是在進行這種構成註2:參見伊格頓(Terry Eagleton),《當代文學理論導論》(聶振雄等譯,香港:旭日出版社,1987年10月)頁134~135。 註2:參見伊格頓(Terry Eagleton),《當代文學理論導論》(聶振雄等譯,香港:旭日出版社,1987年10月)頁134~135。 註3:參見注1所引廖炳惠書,頁7~8。 既然不能免於這樣的「結局」,勢必要有某種「權宜措施」,也就是把所看到有關《紅樓夢》的評論,當作對《紅樓夢》多重意義的局部「肯認」(其未窮其全部意涵),而筆者正要另闢途徑,發掘出大家所未意識或意識不盡周全的其他意義。在這個前提下,筆者發現一條貫串《紅樓夢》的「線索」:佛教的因緣觀,是大家比較疏於注意的部分,正好可以勉力一試。而除了註解佛教因緣觀如何在《紅樓夢》中影響及運作,還進一步探究佛教因緣觀在《紅樓夢》中運作所顯示的意義,合而展現一個詮釋策略。 二、因緣觀在理解《紅樓夢》上的要義 不論從理論層面或實際層面看來,當一部作品在創作完成後,創作者就同時失去了他對作品意蘊的占有權。因為語言有本質上的限制(無法描述事物豐富的狀態和表達人深刻的情感)和結構上的限制(就是語法、語意和語用的限制)註4:參見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10月),頁77~80。,創作者沒有能耐決定語言「該有」的意義;而在實際創作前後,創作者難免也會有對所使用語言意義的不確定和遺忘的現象註5:袁枚有段話可以佐證:「人有興會標舉,景物呈觸,偶然成詩,及時移地改,雖復冥心追溯,求其前所以為詩之故而不得。」〔見袁枚,<程綿莊詩說序>,收於吳宏一、葉慶炳編輯,《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9月),下集,頁464〕這一點,在《紅樓夢》的「作者」似乎也意識到了,他在最後一回藉空空道人的口說:「原來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抄者不知,並閱者也不知:不過游戲筆墨,陶情適性而已!」(此據《校定本紅樓夢》( 註4:參見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10月),頁77~80。 註5:袁枚有段話可以佐證:「人有興會標舉,景物呈觸,偶然成詩,及時移地改,雖復冥心追溯,求其前所以為詩之故而不得。」〔見袁枚,<程綿莊詩說序>,收於吳宏一、葉慶炳編輯,《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9月),下集,頁464〕這一點,在《紅樓夢》的「作者」似乎也意識到了,他在最後一回藉空空道人的口說:「原來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抄者不知,並閱者也不知:不過游戲筆墨,陶情適性而已!」(此據《校定本紅樓夢》(臺北: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3年,6月),以後所引文,但著回數不標頁碼,都同此例。) 註6:「原意」說的困難,可參見殷鼎。《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1月),頁57~67。 註7:有關「對話」的問題,參見曼紐什(Herbort Mainusch),《懷疑論美學》(古城里譯,臺北:商鼎出版社,1992年10月),頁34~43;拜樓斯托斯基(Don Bialostosky),<對話批評>,收於張豐英、黃景進編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合森出版社,1991年9月),頁331~345。 然而,歷來眾多詮釋《紅樓夢》的案例中,卻很少有類似的「對話」。那些詮釋不是試圖還原創作者的「原意」,就是試圖歸本作品的「旨意」(可等同創作者的「原意」,也可自行存在)。前者有所謂「主情」、「主悟」說:「主情」說認為創作者的原意,在於敘說天上人間,瀰漫宇宙、維繫乾坤的一個情字;「主悟」說認為創作者的原意,在於藉一場夢幻,警惕世間的一切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