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分课件.pptVIP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论分课件

伤寒论选读 伤寒教研室 姜建国 一、《伤寒论》的概况述要 成书与沿革 篇目与体例 伤寒与温病 (一)成书与沿革 1.成书 作者: 张仲景的生平传略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记录。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记述了仲景给王仲宣诊病的事例。 《太平御览·何颙别传》 “君用思精微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张仲景的生平传略 唐·甘伯宗《名医录》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明·李濂《医史·张机补传》、清·陆九芝《补后汉书张机传》中亦有记述。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0年) 东汉(公元25年~219年),东汉末年即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社会历史背景: 战乱频繁,人民饥寒交迫,疫病流行。 《自序》曰“建安纪年(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曹植《说疫气》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状况: 辨证论治法则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体应用于临床。 伤寒在汉代是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 2.沿革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运用,又值战乱纷起社会不安定,所以此书流传并不广泛,而且逐渐散佚不全。 西晋·王叔和 是第一个整理仲景遗著的人 将伤寒部分,复又成书,名为《伤寒论》。 王叔和的《脉经》卷七载有《伤寒论》398条条文中的315条。 王叔和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即为太医令,他有可能见过仲景,或通过其学生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 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是《伤寒论》 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 指出太医用凉药治疗风寒的错误。 指出旧法方证相离的错误。 推出方证相连的新措施。 治平年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高保衡、林亿等 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故首校伤寒论。此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 明·赵开美的复刻宋本,又称“赵刻本”。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公元1144年)。 明·嘉靖年间由汪济川复刻保留至今。 宋版本、成注本是现行《伤寒论》的主要版本。 另有,桂林古本、长沙古本、四川古本、康治本、康平本等可供参考。 3、注释 “宋版本”刊行后,即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出现研究《伤寒论》的著作: 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 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 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 朱肱的《南阳活人书》 郭雍《伤寒补亡论》 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著作。 明清两代出现不同的学术流派: 错简重订派:以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为代表,有喻嘉言的《尚论篇》、张璐的《伤寒缵论》、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等。 维护旧论派:以张隐庵《伤寒论集注》为代表,有张令韶的《伤寒论直解》等。 按方剂分类法: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 按治法分类法: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按症状分类法:沈金鳌的《伤寒论纲目》 近现代: 民国时期,有曹颖甫的《伤寒论发微》及仲景方医案《经方实验录》,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等。 近代的有李克绍的《伤寒解惑论》、陈亦人的《伤寒求是》等。 (二)篇目与体例: 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原为16卷本。 经林亿校正的《伤寒论》,全书分为10卷,22篇。 明清之后,重点研究其中的10篇,称为“洁本”。 辨脉法第一 首先提出脉分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然后论脉象主病。 平脉法第二 平就是平人的脉象,本篇论述四时平脉,阴阳相等之平脉。 平也有辨的意思,所以平脉篇也有脉象主病的内容。如四时太过与不及之脉,脏腑阴阳乘、侮之脉,百病错杂之脉等。运用了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疾病纵横顺逆和生死预后。 1、伤寒的基本概念 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狭义伤寒: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导致的外感病。《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为何以“伤寒”统称外感病? 《伤寒论》中的“伤寒”是广义还是狭义? 2、伤寒与温病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伤寒论》所阐述的外感疾病究竟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 《伤寒论》究竟包括不包括温病? 传统的两种认识: 狭义:《伤寒卒病论》原有6卷温病部分亡佚。伤寒、温病合称为“伤寒卒病”。 广义:伤寒、温病统称为“伤寒卒病”。所遗6卷为杂病的内容。后辑入《金匮要略方论》。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外感病发病理论的发展 治法、方药知识的积累 从内容分析上来看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