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论述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史论述题

1.格里高利圣咏的形式和特征。 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后,很快在各地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礼拜仪式也逐渐形成规模和系统,但各地的礼拜形式及其音乐部分——圣咏各具地方色彩(如一百个人演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流行的主要有这样几个:罗马的古罗马圣咏(Old Roman chant)——是罗马最古老的圣咏,它与后来成形的格里高利圣咏之间,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格罗夫音乐辞典中有一个词条是Gregorian and Old Roman chant,其中较为详细的探讨了两者的关系问题;安布罗斯圣咏来自于米兰。基督教成为国教后,在罗马形成两个教会音乐发展中心,一个是罗马城,在那里建立的第一所教会唱歌学校(传说是格里高利所建),专门为礼拜仪式培养咏唱圣咏的歌手(算是较早的专业音乐学校),而另一个中心就是米兰,主教安布罗斯从东方教会借鉴,在礼拜仪式中加入以应答方式咏唱诗篇的形式,并亲自编写赞美诗,从而在米兰形成了以他命名的“安布罗斯圣咏”;莫扎拉比克圣咏流行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凯尔特圣咏流行于爱尔兰、苏格兰及英国北部。他们多少受到安布罗斯圣咏的影响;高卢圣咏流行在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地区,后来丕平登基为法兰克国王后(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高卢圣咏被禁止,强迫推行罗马礼仪和圣咏,他的继位儿子查理大帝,更进一步在政治上扩张,使得各地都实行罗马礼拜仪式传统,从而在约8、9世纪左右,形成了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礼仪因素的统一的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格里高利圣咏。可以说,格里高利圣咏是个混血,一是教权和王权的联合,一是综合不同地区音乐及礼仪因素的结果(主要是罗马和高卢)。 那么如此看来,似乎与教皇格里高利本人没什么联系,以他的名字命名圣咏的缘由又在何处呢?在一些音乐史著作中,有一些说法,说他曾派人到各地搜集圣咏,并编了两本圣咏集(一本弥撒唱经本,一本日课唱经本),还创建欧洲最早的圣乐学校,还有传说格里高利听象征圣灵的鸽子对他唱圣乐,从而记录下曲调,形成圣咏。但可以肯定的是格里高利一世在6世纪末上任时,确实在统一罗马礼仪音乐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他在整顿教会内部的纪律、财政管理和礼拜制度着手,以政治家的魄力和手段,使罗马教会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后来,为了维护教皇的权威,赞扬格里高利一世的功绩,在加洛林王朝当权者的重视下,罗马教会的圣咏(格里高利圣咏集及之后编写的新圣咏)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一般特征: 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旋律:一般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音域经常控制在比较狭窄范围内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演唱和应答演唱。 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根据歌词与歌声的结合关系分为三种类型:音节式——一字对一音;纽姆式——一字对一个多音;花唱式——一字对若干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 2.巴赫的声乐创作及历史地位。 巴赫(1685-1750)是巴罗克晚期的德国作曲家,在他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声乐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主要包括大量的宗教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以及受难乐、清唱剧和弥撒曲等。 在1723年到1729年期间,巴赫为莱比锡几个主要教堂的路德教仪式创作了四套可供整个教会年使用的康塔塔,每套有大约60首,共200多首保存至今。他的众赞歌康塔塔一般用一首基于众赞歌曲调的合唱开始,并以同一首众赞歌的简单的四部和声式的合唱来结束。中间的乐章通常是咏叹调、重唱和宣叙调,常常改编众赞歌歌词,有时也引用众赞歌的旋律。例如他著名的康塔塔《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中》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 巴赫还写了少量的世俗康塔塔,其中最著名的有《太阳神和牧神的争吵》、《咖啡康塔塔》和《农民康塔塔》。 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用音乐表现了《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描述。这些作品实际上已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B小调弥撒》是巴赫晚年用他自己以前创作的作品汇集而成的,创作过程横跨了20多年。巴赫在这部作品中也混合了一些新的风格。总的看来,巴赫可能是想把它写成一部超越教派的、带有普遍性的宗教作品,其中汇总了适合宗教音乐创作的各种手法。 巴赫的音乐在他死后的很多年中只在他的学生和崇拜者的小圈子里流传。在18世纪末一种新的更加简单明快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兴起后,巴赫的音乐被认为是复杂而臃肿的,因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忽视。对巴赫音乐的全面的再发现开始于19世纪,1802年,尼克拉斯·福克尔的第一部巴赫传记出版,德国作曲家采尔特大力推动了《马太受难乐》的重新上演,1829年,这部沉睡多年的作品终于在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指挥下在柏林得到公演,此举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巴赫音乐的兴趣,这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