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之旅——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穗之旅——1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104.9,《魅力黔东南》,很高兴,在每天中午12:30分至13:00,与你空中相约,我是你们的老朋友XX。今天为你带来的板块是家乡美。 插播家乡美片花 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一禾三穗在这里成长;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文武双臂的将军故乡;这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苗乡侗寨的故事源远留长。这一站我们的魅力之行将来到一直被喻为贵州“千里苗疆门户”的——三穗 历时悠久的三穗东连延绵起伏的西湘丘陵,西连峰峦叠嶂云贵高原,千百年来,一直被喻为贵州的“千里苗疆门户”。这里散发着侗乡苗寨的芬芳,洋溢着绚丽独特的民族风情,闪耀着秀丽的碧水秀山。 婀娜的邛水河静谧地流淌在三穗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舒缓平和的河水在养育了这里侗、苗、汉等14个不同民族的同时,也孕育了三穗灿烂而久远的历史文明。据三穗的县志记载,在九百多年以前的宋朝,这片绿树萦绕的土地就已经开始设县,最初因为该县依偎着柔美的邛水河,所以取名为邛水县。在三穗的历史上,该县的县名曾经不断地变更,从最初的邛水、灵山衍变到现在的三穗,其间因为县名的更替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三穗的县名还被称为灵山县,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很奇异的现象:很多地方原本只生长两条稻穗的水稻都长出了三条稻穗,于是在当年的秋天,这里的老百姓兴高采烈地迎来了粮食的大丰收,这就是三穗历史上的 “秋收丰稔,一禾三穗” ,同时也因为这种吉祥的征兆,1928年,当时的灵山县更名为三穗县,一直沿用至今。 (同期声) 听众朋友们,你好!你现在收听到的是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104.9《魅力黔东南》,很高兴,在每天中午12:30分至13:00,与你空中相约,我是xx。今天我们为你带来的板块是家乡美,与您一同走进一直被喻为贵州“千里苗疆门户”的——三穗。 三穗的县城很小。一条名叫邛水的小河穿城而过,河的上面,是三座小桥。比较窄的两座是以前的老桥,打我们小桦记事开始就已经存在;一座是新修的,本地人都叫它新大桥。县城现在处于新建翻修的状态,可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升高了。成中心主要以商城和商品房为主,围绕城边的大多则是居民自家修建的楼房。楼的顶上大多都有牛角状的屋檐。城里的交通工具是的士,在城内跑的价格一律三元,倘若多一个人加一元,很合理。到了三穗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城属于袖珍型,中间的一条小河把城分成了城东和城西两块儿,城东是老街,街道比较狭窄,但是你想吃三穗的小吃,城东是不错的选择。若城西是新区,气氛比较繁华,吃正餐或者夜宵就得到城东,这里充斥着三穗特色的小吃馆儿。你若是步行走完整个县城也要不了多少时间,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够了。 三穗的小吃很多,如油炸粑、辣子粉等,想必凡到三穗来的朋友都领略过它们的独特味道。这个辣子粉小桦我就不得不提了,一张张手掌大小的水粉,其中参杂了油辣椒、仄耳根也就是鱼腥草等、辣椒粉整体呈红色主要以辣椒和水粉为主,所以叫做辣椒粉。 (同期声) 听众朋友们,你好!你现在收听到的是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调频104.9《魅力黔东南》,很高兴,在每天中午12:30分至13:00,与你空中相约,我是xx。今天我们为你带来的板块是家乡美,与您一同走进一直被喻为贵州“千里苗疆门户”的——三穗。 然而,更让三穗人情有独钟的小吃是灰碱粑。(本地话读一遍) 三穗人对灰碱粑的情结就象北方人对饺子的感情一样。三穗人喜欢吃灰碱粑,有时还超出了“吃”的范畴,吃灰碱粑那种浓浓的意韵、绵绵的乡俗在人们心间不知流淌了多少年、多少代,现在已不可详考,只知道很久以来,三穗人世世代代离不开灰碱粑。 小桦说啊,记得他小的时候,过年了,长辈们忙着准备年货,有钱的人家多备些城里人时尚的物品,清苦一点的人家,照样也要按着他们的方式置办几样平时难得享用的食品。不管是城里还是乡间,无论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在备年货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灰碱粑。寒冬腊月,邛水河两岸远处浩渺的水田隐在低低的雨雾中,朦胧可见密密的稻茬,近处多数树木已退去夕日的绿荫,光秃秃,稀稀拉拉守在那里,只有不宽的河床滩途上、河岸边,不知从早晨什么时候开始便沸腾了,男人,女人、老的、少的,三三两两提着、抬着、担着向河边走来,妇女们捡块大一点的岩石垫在脚下,用木瓢从桶里把草木灰泡得黄澄澄的稻米淘出来,盛在细筛里,轻轻的在水里摇一摇,一丝丝烟一般的草木灰随流水飘去,渐渐地,黄澄澄的米粒便显露出来了。河面上到处冒着热气,妇女们的手冻得通红,他们都全然不知,小孩子站在大人身后帮个忙,双脚不停在跺着,妇人怕孩子冷着,一遍一遍地催她回屋,可是他们怎么也不肯离去。这是年前三穗人家家做灰碱粑的场景之一。 只要到三穗,随便来到一家餐馆都有灰碱粑,叫上一碗。那碗里一条一条黄澄澄的东西便是传说中的灰碱粑,吃上几口,嫩滑爽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