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火针疗法在社区临床中的应用
火针疗法在社区临床中的应用 广安门医院针灸科 徐海蓉 火针疗法是利用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粗细针,将针在火上烧红后, 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 它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 火针的作用机理在于用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达到助阳补肾升阳举陷、祛寒除湿温经止痛、通经活络散瘀消肿、运行气血解痉止挛、 温阳化气消症散结、 生肌敛疮去腐排脓、宣肺定喘祛风止痒、引热外达清热解毒等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成为目前针灸治疗中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 历史沿革 《内经》首次提到“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由此得出“燔针”和“焠刺”即为“火针”和“火针疗法”。 《内经》中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症有相似四种: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 此外也提到火针疗法的禁忌证。 如《灵枢·官针篇》云:“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可见在当时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证。《寿夭刚柔》“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从以上论述可以认为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时期。用于重症、操作有难度与风险。 火针疗法到汉代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仲景在《伤寒论》中称火针为“烧针”和“温针”。 伤寒论:共计十余条,“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凡刺寒邪用毫针曰以温”。 禁忌症:如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又有:“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上条说明实热证不宜用火针,以及误用的危害。 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观点,肯定了“焠刺”是针灸的刺法之一,同时也强调了其适应证为痹证和寒证。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从寒证、痹证,扩展到治疗外科的疮疡疖肿,如曰:“外疖痈肿,针惟令极热”;内科:在《千金要方·风眩》中“夫风眩之病……困急时但度灸穴,使火针刺之无不篷者,初者,针竟便灸,最良”。 并提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 “巨阙第四胸椎棘突下、太仓中脘,上下管脘等及诸弱小者,勿用火针。” 晋代陈延年-小品方:最早出现火针名称。 宋以后,火针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临床针灸家王执中写的《针灸资生经》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内脏疾病,书中列举了许多有效病例。有治消化系统疾病,也有治呼吸系统疾病的,还有治腰痛的。由此可见,当时火针的适用症已大大扩展了。 原文:“荆妇旧侍起亲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腹痛,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与女儿别,以药饮之,痛反甚,若灸则遍身不甚灸亦,不免令女儿各以火针微针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 “舍身腰痛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行履如故”。“有妇人久病而腰痛甚,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缪刺痛处,处不深入,即而痛止” “舍弟登山,为雨所持,一夕气闷而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与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痛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疗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 火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明代。 当时的代表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名医类案》等书中均提到了火针。 其中《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包括了以前许多针灸家未涉及的内容,从针具、加热、刺法到功效应用和禁忌等都做了全面精细的论述。 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指出为了使患者在治疗时痛苦小,火针的制作应用韧性大的熟铁,且针不宜太粗,而且在加热时要烧至通红。 原文:“淬针者,以麻油满盛,灯草令多如大指许,取其灯火烧针,频麻油蘸其针,烧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烧时令针头低下,空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采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 高氏认为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要求医者进针须准确,深浅须适度。 原文“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点差,则无功……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有提到“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浅深,有害无利。” 在书中还提到火针出针及出针后的处理问题。 原文:“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疼止,不按则痛甚。” 除此以外,高氏在《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的功效和适应证也做了深入论述,使火针疗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奠定了火针治病的理论体系。 书中指出火针的功效有二方面,一为引气之功,二为发散之功。 原文:“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泻实之害。” 又云:“盖火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