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人和他们鱼皮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赫哲人和他们鱼皮艺术

赫哲人和他们鱼皮艺术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上世纪60年代一首《乌苏里船歌》让无数人知道了乌苏里江边生活着一个名为赫哲的民族。人们对这个渔猎部落产生了无限遐想,那是一个时代所描绘出的世外桃源。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赫哲全族仅有5000多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他们主要的聚居地。同时,它是我国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穿鱼皮衣、食鲜鱼肉、划鱼皮舟、绘鱼皮画,是一个与水中的鱼有着亲密接触和关联的民族,所以历史上赫哲族也被形象地称为“鱼皮部”。   “打不到鱼了,你回去吧”   1996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到一件100多年前的鱼皮衣,它让博物馆馆长杨源倍感惊奇,“又腥又粘的鱼皮怎么能做成柔韧丝滑的鱼皮衣?”之前她只是从资料里读到过关于鱼皮衣的介绍,但从来没见到过实物。1999年冬,杨源来到赫哲族聚居的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寻找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艺人。   赫哲人自商周起就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与世隔绝,“田渔而食,因衣其皮”,自给自足。树叶、草秆、羽毛、兽皮都曾是古代先民的衣料,鱼皮则是老天爷专门给赫哲人的恩赐。清道光年间,传教士布鲁尼埃曾来到这个“鱼皮部落”,族人们的装束让他大开眼界:“用鱼皮做的服饰很结实。穿着鱼皮靴趟过溪流或踏雪而行,就像走在干地上一样,它挡住了寒气和潮湿。”   经杨源多方打听才知道,早年间当地每家每户都有鱼皮衣,那时鱼也多,夏天一群小孩在浅滩上嬉闹,就会有鱼游过来啄他们的脚丫子。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族人纷纷改行务农或经商,渔猎生活渐渐褪色成了模糊的概念。“大伙儿都买棉布做衣服了,又省事又时髦,谁还稀罕工序复杂、制作费力的鱼皮衣?”鱼皮衣没人穿,也就没人做,更没人去学着做。   幸运的是,杨源最终找到了尤翠玉老人,当时仅剩的几位会制作鱼皮衣的其中之一。但冬天江面冰封着,找不到足够的鱼。杨源就和老人约定,来年夏天再到街津口,等老人提前预备好足够的鱼皮,为她制作一整套鱼皮衣。   2000年夏天,杨源如约而至,尤翠玉见到她却说:“你来干啥呢?根本就打不到鱼了,你回去吧。”杨源不甘心,雇老渔民出江,结果仍是一无所获。曾经慷慨地任由赫哲人“瓢舀鱼”的江河,在柴油船的噪声中,在网眼越来越小的渔网下,已经接近衰竭。杨源还是不甘心,转而从鱼贩子手里高价收购大马哈鱼。   尤翠玉被她的诚心打动,支撑起老迈之躯,前后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制成一套鱼皮衣。老人把鱼皮衣和制作工具一齐交到杨源手里:“今后我不可能再做了……”2006年,老人去世,她的身影从此只闪动在杨源拍摄的影像资料中。   50条大鱼,一套鱼皮衣   幸运的是,当尤翠玉老人将鱼皮衣制作工具交给杨源的时候,她已将真正的宝贝——制作技艺传给了女儿尤文凤。   “这门手艺可是俺们家祖传下来的,我奶奶传给我妈,我妈传给我,我又传给了我的3个儿媳妇和12岁的小孙女。”尤文凤从15岁起就跟母亲学做鱼皮衣,打下了童子功。虽然几十年间已经没人穿它,但博物馆有时还找她家订做,“这说明鱼皮衣是有价值的,手艺不能丢了。”   尤文凤把族人家中的制作工具一件件收集过来。平时家里买鱼,总挑大的,做鱼前先把鱼皮生剥下来,处理好留着备用,“要是博物馆又来订做,就不用临时买许多鱼。做一套鱼皮衣,大致需要50条大鱼的皮,大马哈鱼也行、鲤鱼也行、胖头也行,每条都得是十几斤重的。”   “这活儿可累人了。”她念叨着:“熟皮、裁剪、缝制和装饰,加起来总要50多天,光熟皮就得20多天。这是个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尤文凤说的“熟皮”,是鱼皮衣制作的关键步骤:先把鲜鱼鱼皮上的鱼肉剔除干净,贴在门板上风干;然后一层鱼皮、一层玉米面摞起,把这样摞好的十来张鱼皮用袋子包住,放进槽形木砧,用无刃的木铡使劲捶打;捶打一次,翻转一次,让鱼皮的表面纤维松动,互相牵制,变得强韧。千锤万打才能将鱼皮“熟”透,变得像布一样柔软服帖。在“熟皮”过程中,玉米面的作用一是吸油去腥,二是这些细微颗粒有助于清除鱼鳞并加快鱼皮纤维化。   尤文凤制作鱼皮衣,完全承袭赫哲族古老技艺,2006年,她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如今的街津口已经不再封闭,旅游业在这里方兴未艾,政府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专门建了赫哲族文化村。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了赫哲族特有的鱼皮工艺,今年62岁的尤文凤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文化艺术展出,推广介绍民族文化技艺。   现在,一幅鱼皮画能卖到200元左右,古老手艺能“创富”,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开始学着重操旧业。尤文凤掐指算了算:“最难做的鱼皮衣,眼下也有七八个人会做了。”   美丽与实用并存   说起鱼皮衣,尤文凤总是滔滔不绝,她指着鱼皮靴上一块“鹿头鱼尾”的贴饰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鹿头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