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诗歌中细节化与形而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诗歌中细节化与形而上

我诗歌中细节化与形而上   《胡不归》是我的第三部作品,诗歌创作生命中的第三张底片。两年,七十余首诗,写得不算快,但都是我和自己拥抱、抗争、打碎又和解的果实,是我内心悄悄爆发的、不为人知的战争与和平。   在写作的最初阶段,我对一些琐碎、日常的庸俗化描写保持着警惕之心。但我又希望,自己在寻找形而上的出口时,诗歌中会有丰富的生命细节、活泼的现场作为根基与铺垫。为了完成这个预设,我走过一些弯路,也曾经有人说我那时写的诗歌艰涩难懂。这或许是我在把握及物性与形而上时,错失了平衡点,在我最开始的诗歌创作中,我更倾向于表达“为什么,要去向哪里”,而冲淡了“是什么”。我想一步跨栏,直接到达终点。   那是危险的,从简单的经验出发急切地去追问形而上的意义。我曾以为那是对过度执着于琐碎、物化的文学风气的一种反抗,是对最高可能性的靠近。   所以当我开始着手写这部《胡不归》,我作了调整,返回到纷繁又有生命力的细节中,回到我失去山水梦的江南,回到我日渐成熟的母性情怀中,重新接受它们的照耀和捶打。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我对语言一如既往的坚持。语言,是诗歌的本质。我沉醉于语言世界,并试图控制它。节奏的适切、用词的准确,我一遍遍地读,吹毛求疵地读,孜孜以求地寻找那最独特的一个,这大概可以称为戴着脚镣跳舞了。我相信,语言是一个活体。它有色有味,有节奏,有张力,会用自己的生命,铺垫出深度、广度以及一个不断扩张的空间。我固执地坚持,要写出好诗,一是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独创程度,一是文本揭示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复杂性。   我用十年的时间把玩和训练语言,这十年,我从二十四岁变成了三十四岁,但最难的攀登还在后头,就是寻找文本在提示生命秘密中的力量。   我开始着手写这部《胡不归》是在2011年,我唤它为“胡不归”,源自于“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古老乡愁。我的意图是它不仅仅被注解成乡愁,而且被理解为反复呼唤的声音,它呼唤无数被追忆的过往、无法得到的完美与优雅以及注定要缺口的完满。是死对生的乡愁,遗忘对思恋的乡愁,凋零对绽放的乡愁,是一切的“我们回不去了”以及平静的追忆。我希望它从一开始就有这样广义的格调――它来自于烟火缭绕的现实,又暗暗发问――当时光流逝,我无法企及的,你为什么不回来?我希望这个发问既来自于现实悲喜,又是对灵魂的深度检阅。   在这部诗集里,我分了《死生集》《长相忆》《如梦令》《悲欣集》《寻江南》等篇章。第一辑是《死生集》,《银簪》这首诗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容纳的是我的个人经验,在村中开发山林时,父亲为太祖母迁坟,打开时,发现棺内除了一支簪子,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就把这只簪子当成她,落户到新坟。就是这个迁坟事件让我想要借此表现生命与美的关系,以及人在物面前的挫败感。   一百年前,她戴过它   一个陪嫁。在她的头顶   树绿过,花谢过   一只燕子和她一起   把一只巢的理想和苦涩   折叠在胸前……   此刻,棺内空空   骨肉消逝,衣袍化灰   只有这支银簪留下来   在一个角落   记住了她鬓角最美的位置   我平静地在想象中追忆,强化叙事性,追溯历史,极力追求细节化,从她的家园理想写到经历的战火,我运用细节连缀她的一生,并将这些都幻化成银簪上的花纹,我企图通过个性化的体验写出一个女性花开花落的普遍经验。《一本书上的两个名字》用对死亡的想象完成爱情的建构,这两个曾经相爱的名字在我细节化的陈述里变成两朵落花、两条小船,最后是两座青山上眺望对方的坟头――   是两座青山   第一页,略高处是我   翻过去,就是你   一个山头   高一点,越过密密麻麻的孤坟   看着另一座山头   这首诗虽然涉及了死亡,我却用尽了温暖的意象,并让它们拥有自身的运动和生命,为了表达我对爱情的理解,我选择的最后一个意象是死,并借此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和诗歌结构上的高潮。但死的意象在这里不是绝望的符号,而是青山绿水间永远的眺望和想念。《黎明》这首诗写成于江南一个秋日的清晨五点,那时世界还处于沉睡之中,但在我耳旁清晰地响起了两种声音,一种是鸟的鸣叫,一种是丧乐的演奏。而我就处于这两种声音的对峙与融合之中。这样的诗歌很容易变成哲学思想的生硬解读。所以我很谨慎地把两种声音场景化,用细节质感的纹理,完成由听觉到视觉的转化――“每一天,都有一只鸟叫着……遗弃自己的名字,为相似的晨光/唱同样的歌//不远处,出丧的队伍/被长号和鼓声带领着/正牵引死者重温故土/亲人们发出准备好的哭泣/像沿路种植的银桂/一阵风过,就洒了一地”。   在另一个篇章《长相忆》的十五首诗歌中,我写作的基点是爱情。毫无疑问,它们是我相当珍视的一部分创作,来自于我的生活,与我同患难、共荣辱,成为我血液中最真实的那部分,并直达心脏。但是,爱情并不是我所要到达的唯一终点。它只是一个发端,那些试图通过爱展开的内容,比如个体命运、两性关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