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本单元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1.DOC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本单元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本单元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本单元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我的理解(1)学习掌握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列举、知道、了解。第二个层次:概述、理解等。第三个层次:、认识、分析、比较、评价等。(2)单元重点 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发展史实、发展特征);我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制度、货币、城市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二、单元地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因此经济史的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后来小农经济又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根源。三、单元核心思想核心思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灿烂和近代落伍的原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先民们长期的奋斗,使中国农耕文明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然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四、知识体系五、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农业社会中,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我国古代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第二,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第三,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第四,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第五,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古代的商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六、备课中重点问题的处理第一课、第二课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理解:农业的发展水平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体现出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宏观上讲包括耕地工具、播种方式、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四大部分。一、生产工具:(生产力)1、耕地工具: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的工具是耒、耜(木器、石器和骨器占主导地位);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发明耧车;3、灌溉工具: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力高转筒车;4、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水利专家有元代郭守敬、明代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5、生产组织方式: = 1 \* GB3 ①刀耕火种(原始社会) = 2 \* GB3 ②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商周时期) = 3 \* GB3 ③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从春秋开始出现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并逐渐推广普及)。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起源:多个中心,然后向周边发展,主要有黄河、长江流域。2、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生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