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眼光犀利对话与评断
眼光犀利对话与评断 摄影评论家李楠的新作《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下称《影响》)出版,嘱我为此书写篇评论,我很惶恐。尽管十几年来对大陆的摄影文化时有接触,作为来自台湾的评论者,我总觉得自己理解得远不够深入和周全,如何能议论一份认真优异的摄影访谈与评论书写。禁不起作者的热诚敦促,我只好勉力为之,在阅读之中边学边论,以稍微反馈李楠对中国当代摄影文化所做的这项贡献。 《影响》集结了李楠对21位多已成名甚至相当重要的当代摄影家的访谈,以及她对每一位摄影家的短评文字。此书副标题是“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但所选择访谈的摄影家,则大多属于新闻或纪实摄影领域的创作者,与来自新闻传播的训练或工作背景,这可能与李楠自己熟悉的学术训练和专业领域有关;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人曾经或者同时进行非传统纪实手法的创作。另外也有几位摄影家的背景与创作方向,是观念摄影或其他艺术取向的创作。若对照海杰的《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后者则是选择了相对年轻一代的、从不同艺术手法的摄影创作者。这两份今年出版的访谈文字,刚好互补了、也一起丰富了中国当代摄影家和摄影文化的面貌。 虽然《影响》的访谈和评论,比较集中于中国当代摄影里偏向纪实摄影的创作面向,它所展示的访谈对象,层次还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可以看到开拓了中国具有真正纪实摄影意义的重要实践者、“陕西群体”之一的胡武功,以及约略在同一时期的重要摄影家贺延光、刘香成。他们的实践,多少鼓励了略晚一些的张新民、于德水、姜健、杨延康,以及再晚一个时段的袁冬平、余海波、史国瑞、区志航等,以及创作和理论俱优的孙京涛、颜长江。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几位“70后”的创作方向和理念,例如马良、路泞、丘、宁舟浩等几位。 李楠安排这些不同时期摄影家出现在书中的方式,是饶富意味的。她既不按照摄影家们的年龄辈份罗列,也不以其知名度或“重要性”排序,而是将这21位摄影家混编在书中,让排序看不出一个固定的逻辑。它所可能暗示的讯息,我以为非常之好:不同世代的摄影家,对丰富中国摄影的集体贡献,意义或作用应该一视同仁,不需区分先后高下。事实上,以华人文化动辄喜欢论资排辈的威权/父权性格,也许正是李楠这位女性评论者想要避免、甚至顺手改造的事情。尽管这个细节看起来像是一件小事,我却认为它至关重要:权力或魔鬼,都展现或隐藏在日常生活与文化行为的细节里;若我们不开始在因循积习的生活和文化细节上,决心实践、坚持不一样的态度,那么民主与平等将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空话,永远不会到来。 不同时期的摄影家,虽然多属纪实摄影的专业背景,但他们各自在创作上的发展轨迹和使用的叙事手法,则各不相同。有些人对古典风格的纪实摄影及其涉及的题材始终贯彻;有些人从新闻纪实风格一度转向观念摄影,又回归纪实和当代性的重新反思与实践上,如余海波和孙京涛;有些人则一开始就摆脱了纪实的概念,或者很快地从纪实转到新纪实或观念等其他的叙事手法上,以诠释现实或审视自己。 他们各自看待摄影与社会、艺术、自身的关系,因此也很不一样。当胡武功、贺延光、张新民等资深摄影家,坚持着摄影的人道关怀和社会责任时,新世代的摄影家如路泞或丘,通过李楠的追问,发现他们更希望观看自己的日常经验或个人记忆。路泞出生于陕西,是“陕西群体”的代表人物侯登科的学生,但他坦承自己并不想追求什么使命感或社会责任,宁可先关注个体,或者套用李楠的话,从世界中“隔离自己”。丘也诚实地表述自己喜欢“梦境化”地看生活周遭,或从中追索记忆。前辈的社会责任感固然可敬,新世代面对摄影创作看似虚无的态度,也值得珍惜,并认真以待―如果现实世界里宣称的意义实为虚假、不断崩解、令人沮丧时,或许先深刻地虚无,但至少对自己真正诚实,据以抵抗、拒绝加入那个巨大的伪善现实,可以是一个重新找回救赎、探寻意义的必要过程。 集结了世代与面向不同的个案访谈和短评,《影响》也就从这些“精神交往录”里,一定程度地拼贴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发展的历史面貌。然而,这个历史面貌的特色,不仅止于客观的纪录或陈述,更多的是访谈者/评论者突出的提问能力与方式。作为年轻的女性摄影评论家,李楠其人温婉儒雅,其评论和提问却是锐不可当,冷静明快,一针见血。她对摄影和社会,有着清楚的问题意识,遂常带着明确的评论意见向摄影家们提问,逼着创作者通过跟她的对话与挑战,重新思考、梳理自己的创作。访谈的提问并无必然合适的方法,这样的提问容或失之主观,也许限缩了对话范围,但它可以刺激思想上的交锋。因此评论家鲍昆说,李楠这本优秀的访谈是智慧的、好看的。 李楠在此书开宗明义地说,“摄影的问题,不仅是如何面对世界,更是如何回归自身―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此语极为凝练,或可如是理解:一方面,摄影者再现或议论世界时,其实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