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摄影回到我们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摄影回到我们生活

让摄影回到我们生活   在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至少有三个体量较大也比较引人注意的展览是跟日常家庭影像有关的。   “北京银矿”是法国收藏家苏文(Thomas sauvin)从回收站买来的五十万张底片中,挑选出一部分照片来再现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生活变迁。在朱大可看来,没有任何职业摄影师的作品,能比这种大规模的影像人类学档案,更真切地表达80至90年代中国人的私人梦想。奇怪的是,正是基于数码相机的流行,中国人草率地丢弃了自己的胶片记忆,这种“现代化转型”成全了苏文,令他拥有一座巨大的文化银矿,并获得一种因遗弃而被自然赠予的微观权力,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些旧世纪的家庭秘辛。   以至于朱大可后来在给苏文的颁奖词里一再感谢他,感谢他从这些废弃的日常家庭影像里打捞起了正渐渐离我们远去的中国人的生活记忆。   “再上圈”是对年初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隐没地”的一次重新整理,去掉了那些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的作品,只留下西海固上圈组村民们自己拍摄自己生活的照片,依据作者年龄从小到大编排展览的顺序,以便让我们去比较发现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视觉天性的变化。并放大一张他们自己最喜欢或者觉得最重要的照片,在边上附以他们本人的一句话解读,再从他们的原始数据里按照“摄影”的要求选择了十来张照片,并用镜框装裱的形式使其呈现一种“作品”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对比出我们所谓的“摄影”跟村民的日常家庭影像之间的巨大反差――当我们着意于某种审美的意趣的时候,他们更在乎自己的生活经验跟情感体验。一张构图不是很清晰不讲究的大萝卜的照片下面写着一句“我们种的萝卜,能卖两个钱,冬天也能省两个钱,发了芽的萝卜,也好看!”足以瞬间秒杀那些用我们的符号和语法刻意营造编排出各种自以为情境妥当的“作品”。   “摄影师跟他的孩子们”是一个很有爱的展览,展览中出现的照片全是有关摄影师拍自己家的孩子,或者是摄影师跟自己孩子在一起的照片。当然这里的摄影师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他们当中有的是策展人,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媒体记者,但面对自家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全部自然地变成了父母,这些非作品的家庭照片也让摄影回到了生活的原点。个展览在某种意义上也试图在提醒我们:生活本身比一些不知所谓的“艺术”更有意思,也更有乐趣。   以上三个展览中后两个都是我做的,而其中的“摄影师跟他的孩子们”其实是我2009年在丽水国际摄影节上“嗨,亲爱的!”的一个延续。当时那个展览是摄影师拍摄自己的爱人的照片,参展摄影师有任曙林、唐浩武、EMI、陈有为、聂磊等人,相对来说,属于情感上要比拍孩子私密许多的家庭影像,在那个展览里,我当时试图探讨当摄影者跟被摄者处于情人或者爱人这样一种独特关系的时候,影像的功用和样式的特点。   我当时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有人说,摄影是一种侵犯:也有人说,摄影是一种偷窥,还有人说,摄影根本就是一种对世界进行意淫式的收藏……但在这些照片里,我们读到的却是另外的一种语言和心境:摄影可以是一种欣赏和爱慕的方法,摄影也是一种调情的工具,它当然更可以是一种私密空间里情感的记忆载体……我们可以用摄影去享受相爱的欢娱,也可以用摄影去化解失恋的忧伤,摄影是我们恋爱、生活的一种手段,甚至就直接是组成的一个部分……”   四年后,我希望再次用一个展览来强调我这个观点――我们应该让摄影跟我们自己的生活关系更加紧密一些,所以前言更加直接明了――“从功用的角度出发,相机和笔一样都只是工具,但问题有趣在于我们不会认为拥有一支笔的人就是书法家或作家,却往往会把拥有相机的人看作是摄影师或爱好者、发烧友,总之,跟口袋里揣着支笔的人比起来,他容易被人看成是具备某种技艺甚至由审美特长的人。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对于一个人均GDP正奔5000美元而去的国家来说,社会消费结构早已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同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的日本一样,中国人正迎来一个休闲旅游的消费热潮,照相机已然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小家电。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摄影的了解还停留在30多年前的记忆里,那时举着照相机的人往往就是掌握着艺术、宣传的权力的人。今天依然有许多人没有与时俱进地意识到,当照相机几乎成为这个骤富国家最热门“快销品”的时候,摄影的那些光环其实已经悄然褪去,成为通往他们所谓的“艺术”的最廉价通道。   所以,当我们重新回顾最初对相机的渴望时会发现,这个时代继续赋予拥有相机的普通人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事实上,许多人并没有多少艺术的野心和能力,他们最初只是为了能收藏自己的生活收藏自己的记忆,记录那些让人难忘的快乐时光,记录身边那些可爱的人们……   面对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回到原点的摄影,才是无数大众影像的终极意义所在,比起那些装模作样无病呻吟的作品,直面生活的真诚显然更能打动人心。   事实上,对日常家庭影像的关注并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