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胸痹”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胸痹, 病证名。出《灵枢?本藏》。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指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 胸阳失宣, 气机闭阻, 脉络不通的病症。症见胸满闷痛, 甚则痛引彻背, 喘息, 不得平卧等。治以温阳益气, 疏气豁痰为主;病延日久, 络脉瘀阻者, 兼以通络。常用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即胃痹。《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 即胃痹也。胸前满闷, 凝结不行, 食入即痛, 不得下咽, 时或作呕”〔1〕。 胸痹者, 乃胸间闭塞而痛也。其主证为胸憋, 心痛。形成胸痹的原因大多为胸阳不足, 阴乘阳位, 气机不畅所致。即上焦阳虚, 阴邪上逆, 闭塞清旷之区, 阳气不通之故。《医宗金鉴?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凡阴实之邪, 皆得以乘阳虚之胸, 所以病胸痹心痛。” 后世医家对胸痹的证候、脉象、治疗以及其病理机转论述均有发展, 如《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 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 短气不利, 痛引心背, 由胸中阳气不舒, 浊阴得以上逆, 而阻其升降, 甚则气结咳唾, 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 必胸次空旷, 而后清气转运, 布息展舒。胸痹之脉, 阳微阴弦, 阳微知在上焦, 阴弦则为心痛。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又如余无言叙述:“所谓胸痹, 统一胸部而言, 且其痛, 有放散性,有胁下逆抢心, 诸逆心悬痛,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2〕。 较常见的胸痹证状和治法方药论述如下。 1 阳虚气滞痰涎壅塞 临床表现:胸憋时痛, 心痛彻背, 胸脘痞满, 胁下逆抢心, 喘息短气不得卧, 咳嗽, 痰多而盛, 神疲乏力, 形塞肢冷, 舌苔白或厚腻, 舌质淡, 脉弦滑或沉迟或紧数。 治法方药:通阳散结, 豁痰下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导痰汤(半夏、 天南星、橘红 、枳实、赤茯苓、甘草)、细辛散(细辛、麻黄、葛根、荆芥、白术、赤芍药、紫菀、桔梗、桂心、甘草、五味子)、前胡散(前胡、茯苓、白术、白芍、桂心、当归、半夏、吴茱萸、麦冬、大枣、羊脂)等方。 2 胸中气塞饮邪挟痰 临床表现:胸闷短气, 头晕目弦, 胸胁支满, 咳逆吐涎, 小便不利, 舌苔薄白, 舌质淡, 脉沉细。 治法方药:宣肺利水, 疏利胃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橘枳姜汤(橘皮、枳实、 生姜)、苓桂术甘汤(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炙)等方。 3 阴寒厥冷遏阻心阳 临床表现:胸痛胸闷,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四肢厥冷, 喜暧喜温, 面色苍白, 或紫暗灰滞, 爪甲青紫, 脉沉紧, 或结代, 舌质淡或青紫。 治法方药:扶阳通痹, 峻逐阴邪。用赤石脂丸(黄连、当归、赤石脂、干姜)、回阳饮(人参、 制附子、 炙甘草、 炮干姜)等方。 4 气滞血瘀脉络闭阻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 短气, 喘息, 心烦善恐, 口唇、爪甲青紫, 皮肤暗滞, 苔白或干, 舌质青紫, 舌尖边有瘀点, 脉细涩结代。 治法方药:行气活血, 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当归 、生地、 桃仁、红花、枳壳 、赤芍、 柴胡、 甘草、桔梗、 川芎、 牛膝)、加味丹参饮(丹参 、檀香 、砂仁、青皮、百合、乌药、川楝子、郁金)、膈下逐瘀汤(灵脂、当归、 川芎、桃仁、 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 红花、枳壳 )等方。 5 心阴不足内热灼营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 心悸怔忡, 虚烦不眠, 躁扰不宁,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呼吸气短, 或急促困难, 口干饮少, 咳嗽少痰, 偶有咯血, 尿赤便结, 头晕目眩, 苔少或干或无苔或剥苔, 舌质红绛或青紫, 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方药:滋阴除烦, 养心宁神。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 当归、天冬、麦冬、生地、人参、丹参、玄参 、云苓、五味子、远志肉、 桔梗)、百合固金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芍药、甘草、百合、贝母、麦冬、桔梗 、玄参)等方。 6 心气不足心阳虚损 临床表现:心痛憋闷, 心悸气短, 面色?白, 言语轻微, 精神萎糜, 一身尽肿, 四肢无力, 形寒肢冷, 自汗纳少, 小便不利, 舌苔薄白, 舌质淡, 脉沉无力, 或细或结代。 治法方药:补养心气, 温煦心阳。用保元汤(人参、黄耆、甘草、肉桂)、四君子汤(人参、甘草、 茯苓、白术)等方。 7 阴阳两虚气血不继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 夜卧憋醒, 短气心悸, 自汗, 口干少津, 头晕耳呜, 食少倦怠, 腰酸肢软, 恶风肢冷, 或手足心热, 夜尿频数, 舌质红或暗, 舌苔少或少津, 脉弦细无力, 或结代。 治法方药:益气补血, 滋阴复脉。用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干地黄、阿胶、 麦门冬、 麻仁、 大枣)、八珍汤(当归、川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