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西南抬阁习俗渊源与传承价值考
鲁西南抬阁习俗渊源与传承价值考
摘 要:鲁西南抬阁主要分布于山东省菏泽市-城县西南部的临濮镇崔楼村一带,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舞蹈。本文将对抬阁的地理、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对其内容、表演特征的做出考证,并试图进一步探析其蕴含的文化传承价值。
关键词:鲁西南;抬阁渊源;传承价值
1 抬阁的地理、历史渊源
-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来有“古-”之称,是孙膑故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如珠。抬阁便是人们极喜爱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它盛行于濮水之滨与庄子钓台为邻的一个古老的村子―――临濮镇崔楼村,这种表演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崔楼抬阁历史悠久,大约形成于明朝时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径尧、舜家乡-城一带,讲授其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深得群众爱戴和拥护。临走时,当地村民便争先相送,为了让孔子能够在回望时看到自己,有人便站在高桌上边歌边舞。自此以后,这种边歌边舞的方式不断地发生衍变。
据家庙石碑记载,在明朝初期,-城县西南部的临濮镇崔楼村一位崔氏老艺人经过改进增加其高、峭、奇、险的效果,便把戏剧与杂技融为一体,创造了抬阁的道具模样,让铁匠照样打了五套抬阁道具,招来青年人玩抬阁。这种独有的表演方式,就形成了如今的抬阁表演艺术:即用钢铁制造一种支架把两人一上一下绑在一起,穿上戏剧服装表演戏剧曲目故事中各种惊险离奇的动作。
抬阁旧称“两龙会”,每隔12年演出一次,表演需300人。明、清至解放前一直为活动兴盛时期。据当地的老艺人回忆祖辈的讲述和记载,1935年“两龙会”规模最大,一路两旁观众如潮,绵延12.5公里,入-城,井水均被喝干。文革期间为沉寂期,文革后对抬阁艺术进行了抢救,为复苏期;后来实施“民保工程”,成为抬阁的振兴期。抬阁自抢救复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城县政府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5万余人。1985年-城县文化主管部门对抬阁进行了恢复性表演;2005年初县政府在临濮镇成立了???阁队,同年县政府、文体局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到8万余人。
由于抬阁表演起来彩旗飞舞,鼓声震天,十分气派,因此几百年来这项民间艺术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目前,抬阁已经成为菏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经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抬阁的内容、表演特征
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舞蹈;常表演的故事有《吕洞宾戏牡丹》《白蛇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赵匡胤千里送经娘》《哪吒闹海》等。它的表演造型优美,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以扮演地方戏造型为主,锣鼓伴奏,有浓厚的乡土地方性特征。抬阁的场面壮观,打扮装束具有神秘性,加上锣鼓相伴,给人产生一种悬念,惊奇之感美不胜收,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阁”分平阁、高阁,平阁只设一层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阁也被称为“铁技”,制作者表演较为复杂,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抬阁的表演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种:(1)抬阁:抬阁时每架阁准备的道具有:一个方桌,固定铁架的木桩,固定表演人物的铁架、各个表演故事人物的服装及彩旗等。(2)绑阁:由本村辈分较长的老艺人绑阁,绑阁时外人不得观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竖立铁棒,桌上固定二人,年龄在10~12岁左右,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角色,穿上人物服装,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饰品等遮掩架子,使观众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样。一人用手托着另一人在上面表演,上面的人站在花扇上,或站在宝剑上翩翩起舞,由四人抬着缓缓而行;使观众产生一种悬念、惊奇、美不胜收。
在抬阁的前面有乐队和抬盒子官的衬托,在每架阁的四方各有旌旗一面,彩旗30~50面;在抬阁进行中,每架阁须12人轮换抬,这样一架阁表演需30人左右。有时两架或三架同时表演,须用表演人随之增多。
(3)上阁:上阁表演多为儿童,因为儿童体轻,可以减轻抬阁负担,而且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在菏泽流传的“女孩上过妆,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妆,媳妇随便相”等俗语也说明了这一点。
-城抬阁形成与明朝,现师传至第二十三代。由于抬阁的关键在于绑阁的神秘性,因而每架阁每代只传绑阁艺人一名。这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在流传过程中因表演周期比较长,使一些技艺有所失传,加之每次表演需要几个村庄的年轻劳力,组织协调相对有些难度,因而大型的抬阁表演不多。现在懂得绑阁的老艺人只有两人,他们大多数年龄都在70岁以上,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发掘抢救和保护抬阁,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全册).pdf VIP
- 药学专业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ppt VIP
- 作业7:工学一体化课程《小型网络安装与调试》任务2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策划表.docx VIP
- 10.4论证方法:归谬法-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docx VIP
- 一种采煤机导向滑靴.pdf VIP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一级建造师一建机电实务案例分析考点速记考点重点知识总结摘要.pdf VIP
- 400字标准作文纸稿纸模板A4纸可直接打印.docx VIP
-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英文原版Ch虚拟内存.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