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国门“老常家烩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冲出国门“老常家烩面”

冲出国门“老常家烩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走进了郑州市三全路柳林的老常家烩面馆,进门时,注意到右边的壁柜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碗。吃饭的间隙,记者看到正对着吧台的墙面上,嵌满了泛黄的老照片。吃完饭,走上前去仔细瞧瞧,才发现,这家烩面馆就是原郑州市经八路上大名鼎鼎的长城烩面馆。   老板常洪勋那天刚好在店里,他见记者对墙面上的照片感兴趣,便热情地走上前一一介绍。这面照片墙,绝不仅仅是一幅幅老照片的简单堆砌,它还是“老常家烩面”在郑州烩面史上二十余年风雨历程的全景式写照。   这是照片墙的故事,这是“老常家烩面”的风云史诗。   老常发家史   常洪勋今年51岁,他的奋斗历程,抹不去改革开放初期所有白手起家的人们艰辛苦涩的一面,这是一个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小人物筚路蓝缕的人生跋涉。   1981年,家住河南省商水县的青年常洪勋高中毕业。   他没考上大学,也不愿意去复读,因为一件事紧紧牵动着他的心弦。那时,商水县郝岗乡的年轻人都在悄悄卖油,将当地的油运到舞阳贩卖,一个月下来能有几十元的收入。这让常洪勋很心动,当时工人的工资才20元左右。   1987年,常洪勋举家迁至山西临汾。他在一个胶鞋厂干活,期间,又琢磨起了生意。他的老家与胡辣汤之乡逍遥镇仅一河之隔,想起五分钱一碗的胡辣汤,他每每胃肠蠕动,嘴里泛酸。于是,他就想为何不在当地开个胡辣汤店呢。想到这里,他就到老家找来了叔伯、姐夫,在临汾的一个工厂旁边搭起棚子,卖上了胡辣汤。   这是青年常洪勋创业的始点。   胡辣汤的生意并不好做,山西人不认这个口味。胡辣汤店倒闭后,常洪勋并没有灰心。他又想到了郑州的烩面,既然胡辣汤不合山西人的口味,那么喜爱面食的山西人应该也会喜欢烩面吧。   1987年年底,他到郑州市二七区找了个烩面馆的伙计,承诺给人家每月70元的工资,把人带到了临汾。其实,常洪勋说的饭店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简陋的棚子,常洪勋好说歹说,那伙计才在临汾待了15天,教他和面、拉烩面。   后来,常洪勋将烩面棚子迁到了临汾火车站旁边。由于没有伙计,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地忙碌,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每天店里的生意结束之后,夫妻俩就在地上打地铺。冬天冷的时候,他就骑车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偷些麦秸秆垫在身子底下。两年半后,他盘点收支,赚了将近三万块钱,成了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这是常洪勋人生中难忘的岁月,临汾火车站旁边的那个烩面棚子,就是如今名扬海外的老常家烩面馆的前身。   “九二”转折点   1990年,常洪勋携家带口回到了郑州,开始了在郑州据守的漫长人生。   郑州市经七路上的一家涂料厂,是他的第一个据点。他在卖涂料的时候,内心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找到合适的位置重新卖烩面。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疆拓土,再造生机。   1992年年初,郑州市经八路的小吃一条街全部拆除。常洪勋清晰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他找到经八路上河南省军区职工处的管理人员,想租下人家暂时不用的那块地皮。   谈妥价钱之后,他将搭棚子用的石棉瓦材料、木墩等拉到了那里。可是后来,之前跟他谈过租用意向的人员不再见他,可他不愿放弃,他也不能放弃,因为他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妥当了,箭在弦上。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职工处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一年的租金。常洪勋拍着胸脯保证,一次性交清两年租金。对方再次开出条件,三天内交齐。   限期的第二天,常洪勋一个子儿不少交齐了那笔款子,拿下了地。   正式开业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夏天了。   开业的第一天,人满为患。打烊之后,夫妻俩算了笔账,当天营业额居然一千多元。那心情――欣喜若狂,他连夜跑去买了台冰熊牌冰柜。开业的第二天,看到吃饭的顾客汗流浃背,他又毫不犹豫买了两台落地扇。   就这样,50张桌子的烩面摊儿成了常洪勋打江山的根据地。那时烩面1.2元碗,整个1992年,这家烩面摊儿的利润是6万元。   “常家”迷你范(儿)   老常家烩面馆的照片墙上,有一张照片让记者印象深刻。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群敲锣打鼓的人们喜气洋洋,在饭店门口,站着笑容满面的常洪勋。照片上标注的说明是:2003年长城升级后。那时,他刚过了不惑之年,浑身散发出中年男人的意气风发。   2013年3月31日,周三,郑州市三全路柳林,由长城烩面馆华丽转身为老常家烩面馆的店面开业,@老常家烩面和@London老常家烩面在新浪微博上同步转发了这一喜讯,并附照片。   除了照片墙,在郑州市三全路的老常家烩面馆里,还有很多可爱的细节。正对着大门的地方,贴着店里的Wifi密码。吧台后面,标着“适量点餐、减少浪费”,提醒每位顾客: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店里的每根方形柱子,四面都用镜子装饰,一尘不染。深红色的实木饭桌,是老常亲自到郑州市须水镇选购的。整齐划一的软垫椅子,罩着深红色的丝绒套子。出过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