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体验儿童习作本真取向.docVIP

内心体验儿童习作本真取向.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心体验儿童习作本真取向

内心体验儿童习作本真取向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秦淮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阅卷工作,负责批阅七年级的作文,并担任阅卷小组组长,兼任阅卷中的仲裁工作。一共批阅了426篇作文,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九分之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批改的习作状况,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当前小升初阶段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 过分强调习作技巧的表现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的习作教学中依然存在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现象,规定写文章时结构工整,多用华丽辞藻和修辞,突出中心思想,错误地把学生引入到只注重技巧的误区,背离了学生表述最熟悉的自我生命活动的宗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时不约而同唱起了“同一首歌”。本次习作相对而言可选择的题材宽泛,要求学生叙述童年时的一件事儿。在我批改的试卷中,有这样一种开头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童年是――;童年是――;童年是――。”可爱的孩子们在结尾还不忘用同样或类似的句式再呼应一下。可是,此类结构的文章数量至少占笔者阅卷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引用罗大佑的《童年》的歌词的文章还有相当一部分,这是非常不妙的。事实上,写文章是没有具体的规矩可言的,在小学阶段,写作更是要淡化“总分”“总分总”“首尾呼应”等技巧章法,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体验。   二、 过分强调习作的思想性   叶圣陶指出:“小学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一篇文章即使文采不足,但是如果感情真实,能有发自内心的感受,都是值得褒奖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写作中往往忽视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文章写到最后都要落在非常高的思想点上,少了儿童该有的童真童趣,这是很可惜的。在笔者所批改的426篇习作中,有这样几种题材的文章引导了“潮流”。第一类故事永远都发生在雨中,父母那淋湿的背是孩子心中永远的痛,于是暗自许下好好学习的诺言,看了这样的文章,很是脸红,因为笔者小时候也写过,但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此类文章依然活跃在“时尚”的前沿。这类作文不下于30篇,约占笔者批改习作总篇数的十分之一。第二种题材的作文也是孩子们特别爱写的――钓鱼、骑车等活动类的文章,孩子喜欢钓鱼无可厚非,喜欢写更是没有问题,可惜钓鱼的过程都一样,结果都是满载而归,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还有很多孩子喜欢写学骑车,第一次骑车意义重大、印象深刻,可是到最后得出的全部都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又红又专”的道理,这样的境界让阅卷者都倍感惭愧。   在呼唤作文其实是“以我手写我心”的今天,为什么作文还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为什么我们新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之后,作文还局限于那几种亘古不变的题材呢?如何让儿童的习作更趋向于生活本身,更趋向于内心体验?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我通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几点思考,求教方家。   一、 尊重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老师说过:“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指导儿童写作过程中,我们更是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确立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给儿童充分表达和写作的自由,尊重儿童独有的视角,鼓励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儿童一切源于生活的内心体验。   1. 回归自然   要实现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顺应儿童自然的天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时间万物遵循的最高准则,自然之道是最质朴最本真的规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最美的艺术境界,而刻意雕琢则是艺术创作的大忌。自然规律是如此,艺术创作是如此,儿童习作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交流,当然更要回归自然。如果学生的选材源于自然生活,表达方式清新自然,情感的流露发自内心,童趣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   每天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的西瓜浇水。一连十多天过去了,花盆里依然空空如也,我垂头丧气地问:“妈妈,西瓜什么时候发芽呀?”妈妈安慰我说:“它在土里使劲钻呢!”果真,在第15天的时候,我的西瓜籽发芽了,一颗嫩绿的小苗在微风的吹拂下合叶轻拍,我轻轻地抚摸着它娇小的叶片,滑滑的,嫩嫩的,就像抚摸婴儿的脸。我盼望着它早日开花、结果。   小苗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叶片由原来的两片长成了三片、四片、五片……它不停地生长着。茎叶爬出了花盆,茎叶上有细细的绒毛,不久就开出黄色小花。其中有一棵小花的茎圆鼓鼓的。“它结果了,真的结果了!”我兴奋得一蹦三尺高。   西瓜越长越大,慢慢地有乒乓球那么大了,可是长到有小皮球那么大时它就不长了。妈妈说:“花盆太小了,已经不够它的成长了。”   以上文字节选自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四年级单添辰同学的习作《种西瓜》片段,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通过简单的和妈妈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对西瓜发芽过程的观察及等待时急切的心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发现的智慧,展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