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大县种地调土地流转遇冷种粮大户盼调结构
农业大县种地调查土地流转遇冷种粮大户盼调结构 大多数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年轻人不愿种、不会种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玉米价格下跌没有让张文明放弃种粮,“一麦一秋,玉米不行还有小麦背着。况且咱这年纪,不种地还能干啥?”无奈之中,这位65岁的庄稼人担忧:“按现在的行情,往后我干不动了,谁来种地?”“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延津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全县6.87万公顷耕地,小麦种植面积6.3万公顷,其中优质麦3.3万公顷,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这里谁在种地? 张文明所在的司寨乡平陵村,550户人,327公顷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0.67公顷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0.8公顷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平陵村村民为啥不愿流转土地?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繁育省农科院的优质小麦良种,1千克比普通小麦能贵4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按现在的粮价,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与平陵村不同,僧固乡东史固村80%的土地进行流转,租给龙头企业新乡新良粮油有限公司经营,“113公顷地,合同15年,村里只剩27公顷不连片的地了。”村支书李民夫说。 东史固村民为啥愿意流转土地?李民夫说,一是村子离县城近,打工方便,村里成立了3个建筑班,吸纳300多人就业。二是地租高,一亩一年1200元,和农民自己种收入差不多。 “从全县看,像东史固村这样的毕竟少数。”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57万公顷,占比38.5%,但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0.45万公顷。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同延津类似,全市6.9万公顷耕地,流转面积2.13万公顷,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说,别看外出打工的多,老百姓可不舍得让土地撂荒,这几年地租上涨快,能流转的基本都流转了。流转不了的,粗放些也种着。“拿眼前这片麦田来说,如果能再浇上一两水,增产一二百斤没问题。”但现在打工一天收入80多元,农民请几天假回家浇地不划算。“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家里0.4公顷地,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收成3000多元,刨掉成本,纯收入还有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 谁能种好地? 留守老人难支撑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势明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靠留守老人、妇女能否撑起现代农业?记者了解到,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以平陵村为例,小麦平均亩产550千克,玉米650千克;而东史固村龙头企业基地,小麦平均亩产450千克,玉米550千克。“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虽然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浇水能不能浇到,农民种自家的地,肯定比给别人干用心。 然而,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高产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12.5千克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25千克。 “现在种地轻松多了,但技术要求更高了,靠老把式恐怕难跟得上。”郭培荣认为,延津小麦十几年进行了4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每个品种啥时种,啥时打药,怎么扶苗,各有各的讲究。比如,农药打到小麦基部效果好,但许多农民使用喷壶,洒在了叶面上。对此,肖洪生深有感触。2005年村里推广优质小麦,他拉来2.5万千克种子,挨家挨户去送,很多农户就是不愿种。眼看要错过时令,他一着急,带着村干部把别人的地拔了,硬给种下去。育种要求纯度高,统一品种,6个耧,一人看一个,生怕其他种子混进去。第二年大家看到收成好,才没了情绪。“要是现在,不敢这么干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