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里“都”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docVIP

敦煌变文里“都”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变文里“都”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

敦煌变文里“都”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   【摘 要】副词在中古时期,异常活跃。本文将以“都”为例,分析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变文是唐五代的“俗书”,里面含有大量的口语,以变文为蓝本,有利于揭示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特点。变文里“都”有实词和虚词两种用法,“都”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渐渐开始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主观化逐渐凸显。变文里“都”的两种现象都有体现。   【关键词】变文;都;语法化;主观化   在敦煌石室里发现的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称之为“变文”。变文产生的时期属于中古汉语时期,这一阶段的汉语语法不断演变发展,有的语法现象逐渐稳定下来,使用至今,如代词的使用等;有的处于继续演变的过程中,如“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变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以及中古汉语史的宝贵材料。本文拟以变文中含有“都”字的语句为材料,分析变文里“都”的使用情况。例句全部来自王重民,王庆菽等合编的《敦煌变文集》和潘重规编撰的《敦煌变文集新书》,下文不再标注例句来源。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里将副词“都”分为三个义项:(1)表示总括全部。除问话以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也可以说“全部”,总括的意思更明显;(2)甚至。“都”轻读;(3)已经。句末常用“了”。这就是所谓的表示范围副词的“都1”,表示语气的“都2”,表示时间的“都3”。   变文里的“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都”,表示城邑,以及由城邑演变出来的“总计”义;一类是副词“都”。副词“都”又可再分为表示总括范围的“都1”,表示强调语气的“都2”,含有“都2”的句子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   一、实词“都”及其演变过程   “都”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其本义当是“有先君宗庙的城邑”。例如: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都”进一步引申为首都、大都市,民众聚集之处。后来,“都”又用作动词,开始有聚集义,所以《广雅?释诂三》解释为:“都,聚也。”例如: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管子?水地》)   集聚的意思,也就意味着“总起来”,因此“都”很自然地获得了“总,总共”的动词义。《汉书?西域传》:“都护之起,自吉置矣。”颜师古注:“都犹总也,言总护南北之道。”   在变文里,“都”表示实词义的句子有不少,分别举例如下:   (一)用作名词的“都”,表示“都邑,集市”的意思   (1)白庄曰:交我将你,况甚处卖得你?远公曰:若要卖贱奴之时,但将往东[都]卖得。白庄闻语,懔然大怒:这下等贱人,心里不改间无。   (2)子胥问船人曰:吴国如何可投得?船人曰:子至吴国,入于[都]市,泥涂其面,披发獐狂,东西驰走,大哭三声。子胥曰:此法幸愿解之。   (二)用作动词的“都”,表示“总共,共计”的意思   (3)香饭琼浆[都]一钵,愿母今朝吃一匙   (4)又汉者名一切恶不善济(法)。才升果位。计数即尘沙莫及,[都]标即二万八千。   “总括”义的动词“都”字使用时通常含有对涉及对象进行总括的意义,如例(3),总括香饭与琼浆。由于“总括”义的动词“都”一般位于动词之前,且含有对涉及对象进行总括的意义,这一特殊的句法位置和词法意义,使“总括”义的“都”由动词虚化为副词。   二、虚词“都”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副词“都”的形成,在句法上是由于紧邻句法环境的作用,在语义上则是由于词义的泛化――“都”的具体词义的进一步抽象化和扩大化,以及部分实义义素的脱落和适用范围的扩大――而形成的。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语料,“都”出现在否定句里的频率比较高,而否定句是“都”主观化的原因之一。因为比起肯定式来,否定式更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否定结构通常就是信息焦点所在,也是表述重点所在,所以主观化最有可能发生在否定结构前面。但并不是变文里所有的否定句里的“都”均表示主观强调义,有的还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只是前面的NP部分被省略或隐含了。   (一)表示范围的副词“都1”   (1)遂骂燕子:你甚顽愚,些些小事,何得纷纭!直欲危他性命,作得如许不仁。两个[都]无所识,宜吾不以同群。   (2)大王见太子愁不乐,更添百般细乐,万种音声,令遣宫内,为欢太子,太子[都]不入耳,再处分车匿,来晨被朱鬃白马,却往南门观看。   (3)大业鸿名[都]未成,裸体衣单难可说。   (4)监官遂唤童子问曰:“何故不听打鼓?”童子答曰:“某乙此鼓切不可打,若打者必有不祥之事。”问曰:“有何不祥?”答曰:“若打一下,诸坊布鼓自鸣;若打两下,江河腾沸;若打三下,天地昏暗。”於是打其三声,天地昏暗,[都]无所见。太子遂乃潜身走出城外。   (5)太子见已,莫辩圣凡,令遣画匿问之,此者是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