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渡新发现明代理军屯史料价值探析.docVIP

云南弥渡新发现明代理军屯史料价值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弥渡新发现明代理军屯史料价值探析

云南弥渡新发现明代大理军屯史料价值探析   摘 要: 弥渡新发现的9通碑刻、3部家谱对研究明代大理军屯历史有重要史料价值。其承载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汉族移民屯垦的历史及明代大理军屯兴修水利的历史。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视新史料的发掘和应用。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弥渡 新史料 大理军屯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377-01   弥渡是明代大理军屯的重要地区,大理地区的大理卫、洱海卫、蒙化卫等军屯组织皆曾从内地移民来此在进行屯垦。如今弥渡的许多村庄名称都还带有戍守屯田的痕迹,反映出明代汉族由外省大量迁入该地的历史事实。日前笔者在对弥渡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许多文献未载的家谱、碑刻史料对研究明代大理军屯历史有重要意义。这次调查发现有碑刻9通,家谱3部,其承载的内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一、汉族移民屯垦历史   明政府在云南屯垦的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内地的汉族兵士,这些屯垦军士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随着军屯的开展而落籍当地,为云南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在弥渡调查发现的族谱、族谱碑为人们提供了明代前往大理弥渡进行军屯的汉族移民珍贵史料。新街镇铁柱村的沈氏宗祠《维修沈氏宗祠碑记》记载:“我沈氏自始祖沈儒、沈源二公于洪武十四年从江南应天府竹子巷随右副将军沐英开滇征战大理,至今已六百余年,后裔发展已二十余代。”[1]指明这里的沈氏祖籍应天府,两个始祖是随明军征伐大理的军户,后在弥渡屯垦故而在此落籍。《维修沈氏宗祠捐资功德碑》记载了2006年维修沈氏祠堂的沈氏族人的捐资情况,并标明其居住地,主要有:“山田村、沟仕阱、兴隆村、凤仪镇、弥城、寅街村、新地村、阿克营、嘉会邑、大地村、头邑村。”[2]从这些沈氏族人的分布地可知,从沈氏始祖在弥渡屯垦定居开始,经过600余年的历史变迁,沈氏族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是在弥渡,少数迁至大理凤仪镇。   在祠堂里还有族谱碑记载了住新德村和凤仪镇的沈氏分支的谱系。住新德村沈氏谱系从沈氏四氏祖记载至十一世祖,凤仪镇沈氏谱系则是从十世祖记载至十四世祖,这可以为人们提供这两支沈氏族人迁至现居地的大致时间。此外还有道光二十九年的《新建祠堂功德碑》《重修祠堂功德碑》,从中可以看出明代军屯出身的沈氏后裔在清代修祠堂记祖德的过程及捐资情况,对研究军屯汉族移民在落籍地宗族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价值。   寅街三家村赵氏宗祠中有《三家村祖祠碑序》记载:“先祖赵世荣祖籍南京应天府,从公元十三世纪来到云南弥渡,先在关邑村居住,因历年山洪泛滥难以居住,到明朝中叶迁今三家村居住。”[3]这里提供的信息是这里的赵氏始祖也是落籍于此的汉族移民,应该也是随明朝大军来此的军屯户,以及赵氏族人早期的历史。族谱碑则为人们进一步揭示了赵氏有三始祖,三家村的赵氏是其中赵世荣的一支,并将本支的一至十三世祖刻于碑上,是详细的军屯家族史料。   苴力镇庆丰里的自氏宗祠有《自氏家谱碑》记载了自氏一祖落籍当地发展的曲折历史。据《自氏家谱》里的自姓渊源记载:“据历代相传,庆丰里自姓原籍江西南京应天府大坝槐树湾滑石坂。明朝时期来到云南。来时只是鲁恒和鲁立兄弟二人。由于初到异乡,举目无亲,难以立足,只有投靠小西庄自千户门下,鲁姓改自姓,落籍庆丰里。”[4]从《自氏家谱》可知,明代汉族移民军户在大理弥渡的发展并非均是一帆风顺,自氏始祖即为移民军户中势力较弱者,因此以投靠大军户改姓以生存。家谱中还说明当地的千户一门的自姓因交横跋扈,朝廷下令缉捕自千户一门,自千户族逃亡外地而只留改姓的自姓一族的历史:“自千户依仗权势,横行乡里。凡路过其花园者,均需骑马下嘛,坐轿下轿。朝廷官员因未下马步行,遭到其家卫兵毒打。皇上便派兵前来查办。自千户获悉,深知事态严重,星夜举家出逃,远走临沧一带,不剩一人。……此后自姓聚居较为集中之地,仅有庆丰里一村。”[5]自氏族人在明末清初即修建有宗祠,现在自氏宗祠中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的《自氏家塾碑记》,记载了自氏族人办家塾,传播儒家文化的历史。祠堂墙壁上墨书的“孝悌忠信”“行必笃”的儒家名言也彰显了自氏后人以儒学传家的家风。   青苗村刘氏宗谱也记载了刘氏始祖随明大军来云南落籍青苗的历史:“明朝政权在云南的统治逐渐稳固以后,实行向云南大量移民政策,以此改变云南地方的民族结构。人们的始祖刘球??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军官,被委派到青苗坝子屯田、戍守并管理地方事务。刘球??戎马半生,而立之年把青米苗坝子作为终年之所,落籍后,以农桑耕织为业,竭力开垦良田,置办产业。到晚年时,已是田多地广,山多林密,成为一方富户。”[6]刘氏始祖为军屯官吏,落籍弥渡屯垦戍边,不仅发展了当地军屯事业,刘氏也置办私产,富家一方,为人们提供了基层军屯官吏的社会生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