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献物勒工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古代文献物勒工名

从古代文献探物勒工名   〔摘要〕论文主要从历史文献中发现与物勒工名制度和产品质量评定有关的记载,并对其进行研究,并从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对产品质量的监管评定以及相应的管理官员等方面分析物勒工名的历史发展过程,并简述物勒工名的历史作用和对当代产品质量监督的启示。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物勒工名;手工业产品;质量评定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6-0067-09   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对于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勒工名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秦统一后物勒工名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汉代以后,虽有没落,但以后历代直到清末还是一直坚持“物勒工名”,可见“物勒工名”是中国从奴隶社会晚期开始,到封建社会末期都一直遵循的一项产品追溯基本原则。   一、 物勒工名的源起   物勒工名的源起与官营手工业息息相关,因而要研究物勒工名的演变发展,就不能忽视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国家或者统治者对手工业进行监管的记载,《史记》记载舜与下臣的对话,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集解中马融注曰:“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1]这段说的是舜问众人,谁能管理我的官匠。众人都说垂可以。于是舜便任命垂来统领各类工匠。马融注解则补充说明垂担任的是司空这个职位,掌管百工。虽然舜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但足可以说明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甚至可能在商周以前,国家或者统治者已经开始重视对工匠的管理,并设立专人进行管理。中国信史的开端始于商周,司空这一官职在周朝已经确定出现,《周礼》中原有专门的“司空”一篇,但已经失传,后世代以《考工记》,《周?Y?考工记》云:“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耍?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注:“司空掌营城廓、建都邑、立社樱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2]《周礼?地官》也有云:“既役。则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3]这些说的是司空的职能,可以看出,除了管理手工业外,司空还有掌管徭役、营建的职能。周代对手工业的监管也十分严格,通过具体的手工业管理模式和产品质量检查措施来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周代的工商业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工商食官”制,即官营手工业,这也是当时手工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产品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手工业生产在官府作坊里进行,由官府控制,司空一职总管官府手工业,下设工师对百工与其生产进行具体的监督。“工商食官”出自《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4]百工为国家效力,衣食住行由国家提供,受国家管理。《荀子?王制》又记载到:“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5]百工由工师统领监管,工师的职责很多,不仅要考查各个工匠的手艺,审察各个时节的生产事宜,还要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提倡产品的坚固好用,使设备用具便于使用,这些同时也说明国家此时已经有对产品质量进行审查的概念了。《礼记?月令》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季春之月,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郑注:“五库,藏此诸物之舍也。量,谓物善恶之旧法也。”[6]国家规定,在季春这个月,工师要下令百工仔细检查库藏各类物品的质量,不能有次品混入,说明了产品有一定的标准评审质量优劣,如发现生产的产品有不合格的,必然受到处罚。工师还要监督工匠们的生产活动,并告诫他们干活不能违背时令节气,不要制造过分奇巧的产品,以至于使天子耽于奢侈享受。除了工商食官模式以外,还有一种是私人经营,私营产品数量较少,其工艺和质量除在生产过程中要受到监督、检查以外,在进入市场交易时产品还要再次经受检验,《礼记?王制》云:“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纹珠玉成器,不粥于市。” [7]产品检验不仅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进入市场时也要对进入市场的器具、兵车、兵器、布料等,检查其规格、尺寸、精粗、式样、成色、真伪,不符合标准的不能在市场上售卖,体现出当时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   而在器物上勒名这一行为在商周时已经出现并十分流行,但此时的勒名主要是勒主名,并非勒工名,目的当然也不是出于对产品质量的追责监督,而是用以表明器物的归属,出名如后母戊鼎,鼎腹内壁刻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文丁祭祀母戊的重器。到了战国,才开始在器物上出现从物勒主名到物勒工名的转变,文献记载中并未找到这方面的记录,但从考古出土实物可以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