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创新成长路上再出发
教学创新成长路上“再出发” 从成为“孩子王”的第一天起,就有一种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有一种力量始终在我心头撞击:“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深入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这是徐敬亚对“彼岸”的不懈探求,也伴随着我走过了十七年语文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十七年来,我诚挚地倾心于课堂,执著地耕耘在课堂。正是创新,开启了我的教学智慧,丰厚了我的教学功底,形成了我的教学风格,提升了我的专业修养和精神品位。可以说,教学创新是我不断成长的原动力和助推器,让我在一次次的“再出发”中不断臻于教学的崭新世界和理想境界。 (一) 1997年9月,当我站在通州市金沙小学讲台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课堂――这一方可以自由舒展生命的绿洲。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初涉教海的我上课总喜欢玩点新花样。比如,为什么一篇课文要从第一小节教起、学起呢?我开始寻求突破,我有时从课题质疑入手,有时从结尾处“倒着来”,有时从重点段突破,教学设计显得很独特,也更加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那时的我一有时间就会阅读教学专业类书籍,什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姚?强的“一点突破法”……这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欣喜、兴奋,尤其是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和片段评析,每每都能让我拍案叫绝。虽然我不能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身感受,但心随文字如临其境,我的内心也禁不住跳动起一股冲动和希冀。我就要上这样的课――让语文课“精彩”起来! 带着这样的追求,我开始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那时的创新实际上是集百家之长,我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而主要是考虑如何把各个名师的精彩设计融会贯通到我的课堂上,在课堂上刻意制造几个夺目的“亮点”或者动人的“高潮”。那时,我的教学“三步曲”就是写教案、背教案、上教案,是教师带着教案、牵着学生走向教材。我写教案总是力求完美,特别重视教学中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和总结语的设计,每次备课都要精心雕琢,反复推敲课堂上的每一句“台词”。我背教案,不仅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极富感情,以做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我上教案,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内容到时间都有精细安排,可谓滴水不漏。课堂上,我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我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钻到我预先设计的答案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能是老师们把我的课堂教学当作朗诵会、演讲会来欣赏的缘故吧,每次公开课后都能听到老师们评价我讲得“精彩”。就这样,我的课以精美的语言,激情的演说,动人的情境,精练的结构赢得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和赞许。很快地,我获得了在全校、全镇执教公开课、赛课的机会,《麻雀》《白杨》《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课获得了广泛好评,我也在一次次“磨课”的经历中萌生了扎根课堂教学的热爱之情,增添了创新课堂教学的信心。 【自我观照】 教学创新:为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教学创新使我锤炼了教学基本功,我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等备课的基本功就是在那几年练就的;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全校、全镇范围的认同,为我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必要的“人气指数”。正是教学创新,使我从众多的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为我赢得了后来的参加省市区各级骨干培训、教科研培训、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机会,使我得以比一般教师更早一步走出去,在耳濡目染中丰富了视角、开阔了视野、抻长了视线。见多识广、临高致远,是我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而教学创新无疑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敲门砖”。这一阶段,我关注的重点是自己的教,创新的出发点也是自己的教,归宿点还是自己的教,追求的境界是“教得精彩”。我带着教案、教材走向学生,学生总是在我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被“设计”、被“利用”。他们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我完成教案的角色,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是“观众”和“听众”。在今天看来,工作前几年的教学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走了一些弯路,却不能不走,因为毕竟这样的过程,丰厚了自己的专业功底,锤炼了自己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躬身实践带来的切己体会让我在教学之初就逐渐养成了一种安静思考的习惯。 (二)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1年,通州市组织第二届“江海之光”大型教学展示活动,学校把上课机会给了我。上什么课呢?当时我在教首届毕业班,但是我还准备上四年级的《倔强的小红军》。虽然这堂课曾获金沙镇赛课一等奖,但我一直耿耿于怀,有许多不满:例如课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