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初版往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华字初版往事

新华字典初版往事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第一部字典,“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影?了几代人的《新华字典》,其最初诞生的历史如今也成了一段悠长、动人的文化往事。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一定要实用   1949年,中国大地上炮声甫息,硝烟渐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端待举,各行各业都极度需要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但当时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扫除文盲,学习文化,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切都亟需一本小型实用性的新字典。   时任原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情况:“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农民经土改之后,要求识字……识字之后,自需看书,看书乃要求字典。部队中尤为急切,东北军中谓但能指出某种小字典较为切用,彼处即需二十万册。”   1950年3月9日晚,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魏建功到叶圣陶家串门。闲聊之中,叶圣陶提起上级有关领导想让出版总署把当时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接收过来,他随口问魏建功:“我们把大辞典编纂处接收后,你能不能来主持工作?”魏建功听到“辞典”二字,甚至都没有细问,当即表示乐意。 原来,早在1947年,魏建功就有编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实用”的语文工具书的想法。   生于1901年的魏建功,是中国语言学大师、北大教授钱玄同先生的入门弟子,对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都造诣深厚。1925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已是北大教授的他被委派到刚刚脱离日本人统治的台湾,主持推行国语的工作。   当时,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了五十年,1936年底,日本开始强制废止汉语,以至于老一辈人的台湾话里掺入了不少日语词汇和语法,年轻人更严重,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连台湾话都不大会说了,就连小学教员们也没多少能准确掌握常用的标准国语。而魏建功手头可用的“国语教材”极其简陋,只有一本只标注发音、没有释义的《国音常用字汇》――其作用,大概与现在的幼儿识字卡片差不多。   在艰难推行国语的过程中,魏建功体会到了新字典的重要性。1948年秋天,解放战争接近尾声,魏建功从台湾返回了北平,他与北大中文系的先生们会面相聚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闲谈之余,编字典的事儿终于被提上日程。   广收活语言   《新华字典》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是在1950年夏天。   为了更好地主持字典编写工作,他还特意请叶圣陶给当时主持北大校务的汤用彤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撤掉自己中文系主任的职务。1950年6月,魏建功的行政职务被撤销,只保留了教书任务。从这时起,他开始身兼两职,义务筹备组建辞书机构。8月1日,隶属于出版总署的辞书机构正式成立,魏建功任社长。   在收字、收词方面,《新华字典》也一改不少旧辞书脱离人民群众的语言实际、辗转传抄的做法,从普通老百姓的鲜活语言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比如“垃圾”,本是吴语方言,读“lè sè”,北京话原来没有“垃圾”一词,都说“脏土”。这两个字传到北京,很多人“秀才认字读半边儿”,读成了“lā jī”。因“垃圾”用得逐渐广泛,初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这个词作为字头,并同时标注了普通话读音和方言读音。此外,马达、摩托等近代常用的外来语也被收进了字典。   脱了旧字典的窠臼   1953年12月,历时三个春秋的《新华字典》终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杀青付梓。   不过,编写者们层层审定,还是百密一疏。字典刚印了一部分,时任出版总署图书期刊司副司长金灿然就发现“民”字下的“国民”注释错了,当时是这样解释的:(1)取得某一国家国籍的人。(2)人民民主国家里专政的对象,他们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却要遵守规定的义务。这里的第二个义项显然是把“国民”解释成了“敌人”,与“人民”对立起来了。   好在这一错误是在印刷过程中发现的,得知情况的叶圣陶急忙联系辞书室(1952年夏,新华辞书社改为人教社辞书编辑室),在已经印刷的三百万册上用重新印制的小纸条贴盖,尚未印刷的两百万册则直接改版。发行后不过半年多,五百万册字典便在全国销售一空。   至此,初版《新华字典》终于尘埃落定。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这确是中国第一本完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字典,用魏建功的话说,“总算脱了旧字典的窠臼”。   扫盲拐杖   初版《新华字典》发行时,新中国的国民基础教育尚未普及。考虑到当时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新华字典》还请人教社绘图科专门绘制了300多幅插图,附在正文中,其中以各种动植物居多,比如芭蕉、柏、蝙蝠、狼等,都附有自然、形象、逼真的插图。此外,附录中收录的注音字母表、出版总署1951年9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国历代纪元公元纪年表等,都与今天的《新华字典》类似。其中,《标点符号用法》所用例句均为最新的白话文,或出自政府文件,或出自毛泽东、刘少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