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核思想之现代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庸核思想之现代意义

中庸核心思想之现代意义   【摘要】本文试图用儒家经典《中庸》中揭示和阐明的为圣人修身理论和方法来论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类也许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诚然,《中庸》中一些重要理论范畴如“诚”“明”以及修身方法如“慎独”、反身向内等出发点依然是一种价值悬设,但是,从儒家学者阐释世界的不同角度来看,也许中国传统哲学会给人类精神危机的解压留出一点希望。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中庸 反诸其身 慎独 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4.017   习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从孔子创立,经由西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以及宋明“新儒学”的会通而发展至今,是内在于中国人民精神、传统的力量,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中,如何对我们自身的文化进行再阐释以找到应对现代化的出路是当下儒家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试着从本体论的视角,以儒家传统经典《中庸》为文本依据,对比中西不同本体论下不同自我构建理论,从而论证在对治当今社会人类精神危机上,儒家学说也许是一条出路。   中庸之道的来源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其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是被宋代学人确定的。宋、元当局将《中庸》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由此对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中所宣讲的“中庸之道”并不是指在处理事情时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间,而是指一种“适合”、一种“完美”。所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那么这个处理事情的“完美”的中庸之道源自何处呢?《中庸》把人道的来源设置为天道并内在于人性之中,每个人应该发挥自心“思”的功能,从身边家庭血亲关系中体认并长养此性。《中庸》中的人性上源于天又植根于每个人的人性之中,如果说西方哲学中个人主体的构建是来自于“他者”,人类只能从外在于自己的存在来建构自己,他者就像一面镜子的话,儒家的原生文明则是以大自然为镜而照见了自己。儒家学者从大自然生生不息之“诚”、天地无私之“仁”“义”中见到人性,人类作为自然之衍生同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德性。显然,这种价值悬设和西哲中的“他者”言说是异质的。因为,在儒家学者看来,道体下贯性体,性体内在于我,是我固有之,是所谓“天命之谓性”,而对道体之体认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微到显的过程,这点与西方的由外而烁内的过程完全是反向的。   儒家学者认为体认此“道”最易的入手处便是“孝悌”。家庭?P系中的“孝悌之道”被看作是儒家核心思想“仁”之本,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提升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个体在其日常生活中见亲而自然知孝,见兄而自然知悌。这种对血亲的自然的情感便是仁心之端,对此全凭自己主观体认,所谓“吾欲仁,斯仁矣”“为仁由己,不由人”。体认到后还需做各种工夫不断保护此仁心、长养此善性以便可以做到“推己及人”,最终完成个体德性主体的构建。但是,西方哲学中个人的主体和外部世界是二元对立的,个体的自我构建完全来自于外部的力量,这就从一开始就让“他者”赋予了一定的侵凌性。西哲语境中的个人主体成长总是受一种外在于主体的力量的驱使,主动迎合着外部“他者”的要求(这里的“他者”开始时是个人主体身边的亲人、老师和伙伴,再后来则是语言、道德、社会制度等),于是主体慢慢被遮蔽、掏空也就不奇怪了。后现代思潮中,有西方学者提出日常生活已经被景观所异化、被消费主义所建构。但是,在儒家学说语境中,即便是后现代社会也无法解构血亲关系。家庭一直是个人主体得以建构和扩展的内在资源。在儒家看来,孝道的伦理价值的产生是基于人们相信人对自己血亲的情感是自然天生就有并至死方穷,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完成道德自我的构建。儒家赋予生物学实存以复杂的文化符号含义,我们对待父母之孝以及兄长之悌的意义就在于这是我们活着的方式,也是我们能够体认天道之“诚”“仁”的基础。   中庸之道的体认   反诸其身。《中庸》承认个体所应该关切的并不是感官的知觉可以把握到的一些外部对象,其修身的动力源泉也在人的内心。他所要体认的是那内在的、自我的并自存的、直接源自天道本能的品质,这些品质或者说道是“隐”和“微”的,是在其最内在的情感和思想领域中才会表现出来的。一个君子要彰显这“隐”且“微”的道,首先要做的是“反诸其身”,所谓“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必须关注反身内求才能体认到内在世界的原因就是,对自我的认识是富有成果地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要“外王”就必须先“内圣”。这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