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刺吸电位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应用
刺吸电位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应用
摘要: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简称EPG)是昆虫电生理学发展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行为。通过电子转换,将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中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取食波形显示出来。本文综述了刺吸电位技术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植食性盲蝽的取食特点以及不同盲蝽取食行为中的EPG波形变化,同时概述了EPG应用中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EPG;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EPG波形
中图分类号:S431.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133-05
电信号传递是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1],对电信号的研究衍生出了电生理学。作为昆虫电生理学研究的常用技术之一,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通过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的刺探行为引起的电信号变化特征来对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对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EPG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取食部位虫传病毒的机制和作物的抗虫机制等的重要手段[2~5]。
EPG技术最先应用于蚜虫取食行为的研究,此后逐渐应用在粉虱和叶蝉等典型刺吸式昆虫的取食行为研究中。近年来,由于植食性盲蝽类害虫的大面积暴发,EPG技术在植食性盲蝽类害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在植食性的刺吸类害虫中,植食性盲蝽类昆虫属于细胞取食者,其取食行为特点与蚜虫和粉虱等汁液取食者有所不同,因而这两类昆虫取食行为的EPG波形有一定的差别,在EPG使用中的技术要点上也有一些差异。目前EPG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尚有较大空间。
1EPG的发展历史及其工作原理
1.1EPG的发展历史
EPG的原型是196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cLean和Kinsey设计的蚜虫取食监测系统(electrical feeding monitor),并依此建立了蚜虫的取食和分泌唾液的波形记录,及豌豆蚜取食刺吸行为与电子记录波形的对应关系,后来又观察了温度对刺吸行为的影响[6~9]。之后历经不少学者的努力改进,最终得以发展成熟[10~16]。到了20世纪80??代中期,EPG技术与计算机联用,明显提高了分析效率,之后的绝大多数EPG 的使用逐步建立在波形基础上,对昆虫行为生态学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扩展到包括粉虱、叶蝉、蓟马等在内的多种刺吸式昆虫[17]。而研究方法也逐步的由单纯的EPG系统向着EPG系统与影像监测技术、显微技术以及荧光技术联合使用的方向转化,这无疑会使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
1.2EPG的工作原理
在EPG整个回路中,用水溶性银胶将一根长2~3 cm、直径10~20 μm的金线(或铂金线)的末端粘在昆虫的前胸背板上[14],以此作为昆虫电极;将一根长约10 cm,直径约2 mm的铜棒插入到湿润的土壤中作为植物电极。当刺吸式昆虫口针插入到植物组织中时,整个回路接通,此时用放大器将回路电流输出成为一系列的输出电流波谱,将刺吸式昆虫的取食过程通过电位的形式记录下来[11~13,18]。
EPG的电势波动分为电阻(R)成分和电动势(emf)成分。前者由电阻变化引起,后者由生物电生理变化引起。当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改变时,极性和幅度会随之改变的为R成分,保持不变的为emf成分[11~13,18]。如果整个系统的设计是基于交流电路,则称其为 AC-EPG,即交流电型电子取食监测仪。AC-EPG的R成分和emf 成分的变换都可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目前在美国应用较多。若系统用一个不可转换的没有矫正器或过滤器的中至高输入电阻(109~1012 Ω)的放大器或使用干电池则为直流电型电子取食监测仪(DC-EPG)[11,19~21],目前欧洲应用较多。DC-EPG系统的R成分固定,输出电压的变化仅为emf成分,这显然使输出的波形更加准确和细致[17]。
2植食性盲蝽的取食特点
植食性盲蝽为刺吸式口器昆虫,但此类昆虫属于细胞取食者(mesophyll feeder),其取食方式和蚜虫、粉虱等汁液取食者(vascular feeder)有所不同[22]。植食性盲蝽主要取食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取食时先将口针插入植物细胞内或细胞间,然后通过口针的剧烈活动撕碎植物细胞,在破坏细胞的同时分泌唾液,将要取食的食物变成泥浆状物质之后再进行吸食[23]。此类昆虫在吸食了这种泥浆状的物质后,在取食部位植物组织内留下一个空洞,造成被害植物组织坏死,形成刺点[24,25]。
3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中的EPG波形
EPG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共21张ppt).pptx
- T梁预制及架设安全专项施工方案.doc VIP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doc VIP
- 《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100kmh AH型电客车架修技术规范》.pdf VIP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招聘社区工作者18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杭州西奥电梯有机房客梯使用维护说明书.docx
- 江西中烟工业公司笔试试题2025.docx VIP
- 《GB/T 40484-2021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pdf
- 《我是中国公民》教学设计最终版.docx VIP
- 88J14-4(2006) 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