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不愿因派而改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傅雷不愿因派而改名

傅雷不愿因右派而改名   走过一片残垣断壁,来到一座北京四合院前,红色的大门紧闭着。我敲着门,没有人开。正当我想走开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1983年9月,那天并不太凉,我穿着白衬衫,而开门者却穿着灯芯绒上衣,敞开的领口还露出毛背心。他个子矮胖,头发稀疏花白,门牙也脱落了。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他便是傅雷的好友、《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楼适夷。他让我在沙发上坐定之后,来到门口亮处,戴上老花眼镜,很仔细地看了我的介绍信,脸上显出欣喜的神色。他用一口南方的“普通话”说:“哦,写傅聪的报告文学,好,好。”隔着茶几,他坐在另一张沙发上。“傅雷?傅聪?”他自言自语着,用右手的中指敲了敲前额,仿佛要把往日的回忆敲打出来。我查阅过傅雷在1959年11月5日填写的履历表,在内中的“社会关系”一栏内,傅雷总共写了三位,即上海的朱人秀(傅雷妻子的胞兄)、周煦良和北京的楼适夷,足见傅雷与楼适夷关系之密切。   楼适夷沉思着,眉间的竖纹深深地皱起来。北京站的钟声,悠扬地传进小院。当时老人已经78岁。他记忆的闸门一打开,话便滔滔不绝。他谈起了老朋友傅雷,谈起孩提时的傅聪,谈起傅聪出走的经过,谈起在傅雷成为右派及傅聪出走之后陈毅副总理对他们的关怀……谈到悲戚处,他黯然神伤;谈到欣悦处,他仰天大笑。一个下午悄悄过去,我的采访笔记本上凝固了这位长者对往事的宝贵回忆……   楼适夷其人   楼适夷,集革命者、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浙江余姚人,生于1905年,原名楼锡春,别名楼建南。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艺术大学学习,加入著名文学团体太阳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挣扎》《病与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29年9月赴日本留学,主修俄罗斯文学。   楼适夷在1931年回国之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加编辑左联的机关刊物《前哨》和《文艺新闻》,同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他与鲁迅有许多交往。1932年秋,奉党组织之命,他陪同一位“脸孔带有方型,有风霜之色,大约像一位乡村教师”的人去鲁迅家中。后来才知道,那人便是陈赓将军。   翌年,楼适夷被捕。在监狱中4年,他居然翻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在人间》。1937年出狱后,他时而在郁达夫手下工作,时而与叶圣陶一起编辑刊物,时而与茅盾共事,时而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共同办刊……那时候,他的流动性颇大,曾先后在福建、武汉、重庆、香港、上海工作。   解放后,楼适夷定居北京,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出版翻译作品由他主管,而傅雷译作大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以楼适夷跟傅雷有了密切的交往。   据傅雷保姆周菊娣告诉我,在傅雷家里,唯一一个非常随便、甚至半躺在椅子上高高跷起二郎腿跟傅雷聊天的,就是楼适夷。经过楼适夷的手,傅雷一本又一本译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傅雷是否曾拒绝改名?   楼适夷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傅雷、傅聪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傅雷不愿因划为“右派分子”而改名的故事。   那是在1958年,头上戴着“右派分子”帽子,爱子傅聪又远走异国,傅雷苦闷已极。就在这时,苦中加苦,愁上添愁:1958年,傅雷把巴尔扎克的《赛查?皮罗多盛衰记》译出来了,寄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被束之高阁;从1958年6月至1959年5月,花费近一年时间,译出丹纳的《艺术哲学》。傅雷曾说:“思之怅怅――此书原系1957年‘人文’(即人民文学出版社――笔者注)向我特约,还是王任叔来沪到我家当面说定,寄出后又搁浅了……”   傅雷以译书为业,以稿费为经济来源。译稿不能出版,对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是原著有问题?不,他译的是法国文学艺术名著。是译文有问题?不,他的译笔是一流的。为什么不能印行呢?原因就出在他头上那顶大帽子。   “改个名字,用笔名出书吧!”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傅雷提出这样的建议。傅雷一向淡于名利,改用笔名出书本也无妨。再说,这也并非无先例,周作人就改用鲜为人知的原名“遐寿”、别名“启明”为笔名出版著作。   然而,由于他是“右派分子”而要他改署名字,傅雷坚决不干。他认为,给他戴帽本来就是错误的,因戴帽而改署名字则更是错上加错。他宁可不出书,坚决不改名!   根据楼适夷先生的回忆,我把傅雷坚持不改名一事,写入《傅雷一家》一书。   然而,在1987年9月2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吴德铎先生的文章《傅雷拒绝改名了吗?》,却说傅雷并无拒绝改名一事,要加以“纠正”:“从情节来说,这诚然是个很动人的故事,说明傅雷的耿直、顽强,大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风。傅雷的刚直不阿,世所共知(他的错划,原因也就在此)。但这个改名的故事,据我所知,并无其事。”   吴德铎先生的依据,是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海《文汇报》刊登整版图书广告,上面便印着傅雷的译作,“从《查第格》到《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