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你路,人间已无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次你路,人间已无我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2017年12月14日上午10时许,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于高雄医院去世,享年89岁。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余光中曾被作家梁实秋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其最为熟悉的作品依然是那首名为《乡愁》的诗。这首诗被选入大陆语文教材,并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余光中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创作过10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而“散文是最难作假的”。他写过一篇关于西格弗里德?萨松的散文,名为《猛虎和蔷薇》。这种敏感而激扬的特质,形成两种不同的血液游荡于他的体内。   其实,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呈现着两种不同状态的他――当他面对海峡,遥想祖国大陆时,他变得激扬、澎湃;而当他从海岸退回,进入自己的生活时,他又变得敏感、哀伤、温存。能将这两种不同情感联系起来的东西,大概只有他心底最深的乡愁,那是一枚寄不出的邮票。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遭逢乱世,他还没有来得及融入水乡和兰草,就被迫跟随家人逃难,南京、常州、苏州,再到“陪都”重庆和后来的台湾,余光中所经历的中国,一直处于破裂的状态。因此,在余光中的文字中,总是能看到对故乡完整性的向往。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从20岁开始,写的也是两首古体诗,在这之后,他留下的1000多篇诗歌,形式上全是新诗,但在其中却装满古韵。这也是众多读者迷恋他的原因,他用文字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某种独特美学。   1972年,在台湾进行“乡土文学论争”时,余光中坚决站在古典美学的一边,表示自己宁愿“土头土脑”,“此处所谓‘土’,是指中国感,不是隽逸高雅的古典中国感,而是实实在在纯纯真真甚至带点稚拙的民间中国感。”有不少人指责他的诗歌?]有押韵,但他的诗歌却改编为民谣,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吟唱。   诗歌、评论、散文,他在每一份作品中都留下了这样一份“土气”。他笔下的那股乡愁,勾起的不单是两块地域的情感,还有现代人对中国古典美的缅怀。除此之外,余光中还翻译了不少作品,包括最早连载的《老人与海》与之后的《梵谷传》。   他曾写过一首《寄给画家》,如今,我们也可以将这首诗,寄给再也收不到来信的诗人――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又是行不得也的雨季   黑伞满天,黄泥遍地   怎么你不能等到中秋?   本刊整理自《新京报》   “乡愁”: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张丰   对于大陆读者而言,最熟悉的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还是《乡愁》。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是整整一代人的痛思。如今两岸同胞交往和互动频繁,地理空间的阻隔已经不算什么。我们仍然需要余先生给我们留下的“邮票”和“船票”。这正是余光中《乡愁》的价值所在。   在现代化进程中确立了国家观   据新闻报道,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寿89岁。   这是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这位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诗人,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最为熟悉的依然是那首名为《乡愁》的诗。最近30年,这首诗入选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它定义了中国人一种情感模式:乡愁,是有关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综合性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他说,“我是地道的南京萝卜头”。1927年,南京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1928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的南京,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一方面,很多人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另一方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报纸也经常讨论日本全面侵华的可能,这又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观念,那是自豪和不安混杂的时期。   后来历经战乱,1950年,余光中和父母一起去台湾,这时候他已经20岁出头了,即使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国家观已经确定无疑了。他于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语系,然后到美国继续读书。   这是那一代台湾精英阶层的典型道路,包括白先勇以及李欧梵等,走的都是这条路。少年经历了颠沛流离,青年受最好的教育,获得全球性的视野,有了这种人生体验,再回望大陆的时候,可谓百感交集。故乡、大陆、国家之外,他又多了一种世界的眼光。   想表达的是一代人的痛思   或许有域外的经历,才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痴迷。我喜欢他那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这是何等的洒脱和胸怀,但是,对余光中这代从大陆到台湾的人来说,李白式的洒脱只是一种幻想。余光中不是李白,恰恰是那个苦吟的杜二,这种情绪在他的《乡愁》里无比清晰。   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