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摄创作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牧区摄创作浅谈

农牧区摄影创作浅谈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很多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热情,广大农牧区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也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关注。记者曾多次深入农村牧区潜心观察、挖掘题材,先后拍摄了多幅较受欢迎的摄影作品,现将几点粗浅的体会记述如下。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一、细节凸显农牧民精神面貌   人的精神面貌的好坏是人物照片的灵魂。人的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手势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要发现一个好的镜头、拍好一张体现人的精神面貌的照片,摄影者在思想上不要怕苦、生活上不要怕苦,俯下身、沉下心,到农牧民活动的各种现场,同农牧民打成一片,多了解他们,多观察他们,多琢磨他们。   另外,还要多看好的人物照片,把它与自己的作品加以对照分析,那样能够训练自己的眼睛,提高审美能力。   每年10月是呼和浩特市农村秋收的季节。那是在2010年10月,笔者听说赛罕区有很多村庄因为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玉米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于是跑去一个村庄一览丰收的田野。在众多收割玉米的农民中,笔者看见一位60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在吃力地往四轮车车厢倾倒玉米,满车厢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让老人异常高兴。他不吱声,只是眯缝着眼睛笑,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人物的内心情绪,透过眼神自然地流露出来,反映到面部表情上。笔者跳上车厢,举起相机拍下了图片《收获的喜悦》。   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光拍好眼睛还不够,前面提到还要拍好千变万化的手势。拍摄手势要善于领悟每一种手势所构成的语言和所表达的感情,拍下最有表现力的一刹那。多年来,笔者积累的带手势的新闻图片剪报300多张,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鉴赏宝库。   无论拍摄人的眼睛,还是拍摄人的手势,抓拍的效果会更好。抓拍的魅力多来自于瞬间的捕捉。即使你不打算把抓拍作为自己的一种固定风格,你也可以偶尔试试。当你看见一个转瞬即逝的情况发生时,不要犹豫,甚至不要考虑技术上的问题,要迅速地把它拍下来。这里有一个小提示,抓拍时使用长焦镜头不会对拍摄对象有任何干扰。另外,笔者建议亦可偷拍,由于避开了被摄者的视线,那么被摄者就不会为面对镜头而感到局促不安,拍摄出来的作品大多自然流露。   抓拍作品并不需要依赖复杂、昂贵的器材,任何一款照相机都能抓拍。   二、就地选材突出特点   在笔者刚来内蒙古日报社当记者的时候,总感到在摄影作品中没有“说出”要“说”的话,拍出来的照片好像别人都已拍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身在宝山不识宝”。为了解决这个存在心里很长时间的困惑,笔者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农牧区为主阵地,重点在地区特点和民族特征上做文章。   怎样在地区特点和民族特征上做文章呢?下面还是结合笔者拍摄的两幅作品来谈。2009年12月,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滴水成冰。为落实自治区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演员深入额仁淖尔苏木阿尔善图嘎查,将一个个取材于牧区、表现牧区生产生活的歌舞送给牧民们。受单位委派,笔者踏上了采访的旅途。此前,笔者也曾有采访文艺团体下乡演出的机会,但均没有拍到令人满意的图片。冷静下来想想,主要是笔者没有真正地深入选择和提炼,没有抓住典型的美的瞬间。这次拍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从呼和浩特市出发之前,笔者便已经构思好了,心想,如果不能出现想要的画面,就采取摆中有抓、抓中有摆的办法。采访那天,笔者想要的画面居然出现了:穿着蒙古袍的牧民自发地或骑马或骑摩托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簇拥在演出现场。在炊烟袅袅的毡包前,大家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每一个节目,笑声、掌声不时响起。笔者感到这样一个场面,既能原汁原味地体现民族特点,又能看到从牧民身上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于是屏住呼吸,一次又一次地按下了快门。作为独幅照片《送歌舞到毡房》深受自治区某省级杂志青睐,上了该杂志的封面。   下面再说一说图片《指导奶农科学饲养》(见《内蒙古日报》2010年11月21日要闻版)是怎样拍摄的。拍摄地点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所不同的是,它具有明显的土默川平原农家的特点,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农家小院一隅,拴着三四头奶牛,不时发出“哞哞”的声音。正当畜牧专家为主人指导科学饲养奶牛的时候,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意外进入画面。小狗不能算作画面主体,而占有的画面位置也不大,但由于它处在画面空间的视觉中心,再加上憨态可掬的形象,给整个画面平添了别样的气氛。照片的拍摄,反映了农民家庭劳动的美和生活的美。   三、拍出田园好景色   内蒙古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有纯农区,有农牧交错地带,有牧区,可谓是风光旖旎、秀丽多姿。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深入一线,特别是同自己所选中的目标多接触,善于用心观察,时时处处都可捕捉到美景。   拍摄农村景色,线条和影调选得好,在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